比如,某险企将一款医疗保险命名为“××医疗基金保险”;个别险企未按产品设计类型分类命名产品名称;某险企将医疗保险设计为万能型;个别万能险产品未按规定进行账户管理、确定结算利率,实际确定的结算利率与账户投资情况无关。
“基本上所有保险公司都要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大部分公司已经向保监会申报了新产品,但是,拿到批复的只有复星保德信一家。”一家中型外资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复星保德信的这款产品,希望从中找出监管的尺度。”
《国际金融报》就此向复星保德信进行求证,至截稿时,尚未透露具体细节。
不过,一位资深保险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保险公司在以主险为万能险备案时,保监会还在不断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包括初始费用标准至少收1%;部分领取和退保费用要承保5年以上才可豁免;部分领取上限与年金标准相同,不得超过所交保费20%;持交奖励限额不得高于初始费用等。这让不少保险公司措手不及。”
记者了解到,目前,保险公司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主险和附加险进行调换,主险设置成万能、投连险产品,附加险置换为年金保险。上述资深人士表示,“这是首次尝试,客户反应、技术支持等上市后的一系列工作均在摸索中。”
“旧产品升级,进一步碎片化、差异化,但作为开门红产品有一定风险。”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言,“往年,保险公司第四季度开始就会为下一年度的‘开门红’做准备。今年,‘134号文’或导致‘开门红’产品‘难产’,可能会影响整个开门红的业绩。”
那么,问题来了,年金保险、万能险被“严打”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还能卖什么产品?
对此,上述保险业内人士分析:“分红险或将重新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普通型寿险、重疾险等风险保障型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同样不容忽视。”
事实上,从保险公司发布的经营数据看,2017年的“开门红”大战里各家公司的主打产品已经有了明显调整,分红险回归市场主力,打组合的年金保险成为市场新热点。而销售渠道方面,银保渠道也正在向个险渠道持续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