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保险公司的态度如何?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险部总经理刘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中国平安,愿意开放平台、数据和技术,对我们都是好事,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不过,相比蚂蚁金服,在与中国平安合作时,心底还是会有一点担忧。”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兼首席数据官李绍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并不排斥各种合作,但中国平安毕竟是同业竞争关系。”
再来说一说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平安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年研发投入逾70亿元,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已在上百个场景中应用。
“能力一直有,为什么现在才开放?”这是一家中小保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对于中国平安的智能保险云产品提出的质疑。
蚂蚁金服在6月发布了定损宝,用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单高效的自动定损,这也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用。实际效果如何?
蚂蚁金服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款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碰到了一点技术障碍。以车灯为例,由于灯罩材料有反光,在进行智能识别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此外,车灯的损害程度也很难通过图像定损技术完成。”
最后是整合能力。
“中国平安的数据是基于集团内部金融客户,而蚂蚁金服的数据则大多是消费数据。”李霄光认为,“真正的AI+智能投顾应该是基于全流程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对于保险业而言,最具价值的医疗数据基本上拿不到,这就让现阶段的AI+智能投顾变成了旧酒换新瓶的噱头。”
众安保险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在所谓的AI+智能投顾,无非是将个险渠道营销员的问卷调查搬到了线上,并没有改变传统保险业大数法则的定价规律,不具有颠覆意义。”
李绍丹也认为:“颠覆性的改变并没有发生。”以车险分为例,在从人因子中,仍存在技术漏洞,比如,车主与实际驾驶者并非同一个人;再以步步保为例,智能手环并没有戴在投保人身上等。
有问题就需要解决。谁会成为最后胜出的人?
当《国际金融报》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上述几家公司负责人时,所有人都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李霄光看来:“从细分领域看,车险可能更容易实现真正的AI+智能投顾,寿险的难度比较大。相比传统保险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可能更容易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