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陈沛的信心满满并未“打动”券商。
8月23日,股转系统公告称,因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做市商不足两家,自2017年7月13日起,中搜网络暂停转让,截至本公告发布之日,暂停期满30个转让日。鉴于暂停期间为该公司股票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做市商未恢复为两家以上,且该公司未提出股票转让方式变更申请,根相关规定,自2017年8月24 日起,中搜网络股票强制变更为协议转让方式。
中搜网络的做市商一度包括国信证券、中泰证券、联讯证券、安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恒投证券、东北证券、天风证券、中信证券。随着股价的不断下移,曾经参与做市的券商也纷纷退出中搜网络。截至目前,中搜网络仅剩下联讯证券一家做市商。
做市企业比例两年下滑10个百分点
中搜网络业绩转好,但仍然遭到做市券商“抛弃”,有市场人士将其归因为对做市企业的“不看好”,而这也正是对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考验。
8月25日,曾促进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做市转让方式落地满三年。有市场人士认为,做市业务是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一项全新尝试,也是资本市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自新三板市场诞生以后,做市转让、协议转让、竞价转让被确定为市场的三大转让方式。
然而,三年来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经历了从万众期待到争议颇多,再到逐步冷淡的过程。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已有250家左右挂牌企业将转让方式由做市转让变更为协议转让,而同期新增的做市企业仅有约百家。在挂牌企业总量不断扩容的情况下,做市股票数量不升反降。
从做市转让股票占比的历史数据来看,做市转让股票的比例,从做市商制度推行初期的5%左右,一路上行至2015年9月份的24%。随后这一比例遇到瓶颈,并于2016年3月份开始一路下滑。到了2017年,每月平均退出数量为200案,最高的为6月,达到242例。
截至8月25日,做市企业仅有1490家,占新三板企业总量的12.87%,但仅有92家做市商。
不仅如此,2017年以来,做市股的成交额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比例出现了下降,截至8月中旬的数据约为四成。
“退出的原因很多。”一家做市券商工作人员对长江商报记者直言:“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存疑,或企业发生了一些让做市商不愿接受的事情,导致做市商最终选择退出。再就是企业正在IPO。”
长期从事新三板研究的业内人士陈文博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做市业务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挂牌公司股票流动性、完善了市场的定价功能,但当前做市业务面临做市商数量不足、缺乏竞争性报价因素等诸多问题,导致做市券商有选择性地向资源较好的企业集中。
陈文博建议,监管部门需加速完善私募做市制度,实现做市商的多样化,从而改善整个新三板自上而下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