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业内人士告知记者,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共享单车都是国内生产的,机载出国。
中国发展网特约经济观察员黄硕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外政府的法律规定与国内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美国加州要求骑自行车需配备头盔,德国对于自行车后尾灯、反光镜有特殊规定,新加坡对于自行车摆放有要求……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在海外并未成为主流,比如德国,80%以上人口未接受移动支付。这些构成了中国的共享单车出海的困难点。
记者询问美国、日本等地留学生,一开始均表示:对共享单车的概念都不清楚,他们认为当地的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共享单车普及可能要适应当地各项规章,所以开展起来的速度,可能不会如国内一样一窝蜂式地无序凶猛。
一位印度工作归来的证券人士则表示,如果共享单车能进入印度,应该能解决部分出行需求,印度移动支付普及情况和中国相近,城市内外也有大量的地方供单车停放。不过印度的道路管理比国内混乱,最开始损毁单车的情况可能不会比国内差。
承受不起的“免费”
同样是8月,国内的共享单车月卡免骑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为了流量,大小单车企业继续烧钱拼杀,刀刀见血。据了解,全国已有超过28家券商加入到与共享单车合作赠送月卡的活动中,而消费者似乎实实在在地享受了福利。
上海的刘女士表示,骑小黄车半年了,因为免押金和各种优惠活动,她在ofo小黄车上的花费不超过10元。“的确很方便,就是总觉得这样的好处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我还是保证了每天走一次路,避免依赖”。
“福利?不见得吧。其实免费才是最贵的。”一位法律人士表示,首先,有关部门整治共享单车的费用,全部来自于纳税人,其次,现在占的便宜,以后都要还的。
“现在共享单车企业对对手的手段有多凶猛,以后他们对待消费者的手段就能有多凶猛。”该人士表示,投资人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当抢占到了足够的市场,成为垄断者以后,企业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现在滴滴打车就没原先方便和快捷。
在上海浦东花木地区的警局门口,一位刚刚报案的沈女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她注册过小黄车后,就发现自己被盗了号码和私人信息,而企业官方没有给任何回应,她只能报警立案。“这种野蛮生长的企业,内控乱七八糟,连负责人都找不到!无论如何,以后我绝对不会碰共享单车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