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即便还未有强制性运维投入要求,一些共享单车小厂商已经知难而退“绕道走”。
不久前,小鸣单车宣布对经营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从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三四五线城市寻找空间。6月份宣布停止运营的3Vbike,则在日前宣布“重出江湖”,进军五六线城市。在昔日浩浩荡荡的共享单车军团中,大批第二、第三梯队的企业开始撤离摩拜、ofo双巨头鏖战的一二线城市。
让遍布大街小巷的单车都停放有序,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多位市民建议,共享单车管理宜疏不宜堵,考虑到通勤出行的庞大需求,管理部门可以酌情考虑在有条件的街区增加自行车的停车位,鼓励绿色出行;而在不具备条件的拥挤街区,严格限定车辆投放数量并及时调度。
“对于共享单车乱象,政府需要通过行政供给,保障自行车骑行者的路权,并适当增加自行车停车空间。”交通运输部干部管理学院教授张柱庭分析。
物联网升级成共享单车救星?
最近几个月,北京东城、通州等区域率先试点电子围栏规范停车。但不少市民发现,电子围栏附近车辆寥寥、禁停区域单车堆积的现象仍然不时发生。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如果政府划定的推荐停车点太少,共享单车又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有桩”车,用户必然会觉得太不方便。因此,适度提高推荐停车点密度才能提高市民规范停车的配合度。
除了企业需承担的责任逐渐“加码”,社会各界也开始行动起来,共同破解规范停车遇到的难题。
日前,清河街道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一个“共享单车停放与公共空间改善提案有奖征集”活动。人们可以提议在地图上某处增设或者改善自行车道、共享单车停放点,举报占道停车,并且上传反映相关问题的图片为证。未来,这样的提案积少成多,就会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各家共享单车企业难以实现互联共通的时候,在城市角落里布设能够监测到自行车、行人车流的智能传感器,也将为政府监管共享单车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记者近日获悉,这样的智能传感器已开始在海淀、西城的部分区域试点铺设。
业界分析,共享单车的规范停放,人力“搬运”调度还只是初级阶段,最终解决之道还是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升级,让电子围栏的设置不断优化并降低成本。(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