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成立,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还不算先期征地补偿款的资金成本。”崔大有说,成本确实太高。
资金偏紧是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对于农业公司的贷款申请,银行一般也难以批复。
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也是一大难题。
“这个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市场上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在2元到5元一斤,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10元一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产量要达到2万多斤,而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出6000多斤。”
事实上,很多有机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在大超市销售,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还缺乏定价权;在社区布点,也面临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电商渠道,还面临高额的物流、冷链成本,且一些生鲜品种并不适合。
崔大有举例说,一箱10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高达60多元。“光一个硬纸箱子的成本就得20多元,加上冰块等,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生鲜类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同时也面临运输、冷链等的高昂成本。”
更让“崔大有们”困惑的问题是有机农产品“优质难优价”。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所谓有机农产品太多。
“有机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崔大有说。
有机农业机会在哪:
个性化 专业化 品牌化
采访中,崔大有流露出对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机菜都能达到有机的标准,这个事谁来做?只能是监管部门来做,普通老百姓、企业都无法推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都属于商业化运作,“花钱就给证”,严格的考核审查过程有时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不具备认证资质的机构,对根本不符合“有机”标准的食品大开绿灯。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专家表示,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等原因,导致一些认证机构不专业、不负责。认证审批后,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原因,证后监督也不到位。专家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
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曾公开表示,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坚决打击标志侵权、假冒以及不规范用标等现象和行为。据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
此外,专家还表示,多元化的经营也造成一些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拖累较多。君晖农场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产业多了就需要专门人才,雇佣劳力生产效率会下降,监管也成问题。专家建议,有机农业还是要走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