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强调,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共享单车产生了数以亿计的押金,但单车平台押金账户的监管不规范,用户的钱可能会被拿去赚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居民信用体系之前,即使支付宝接入单车品牌,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芝麻信用分才能够免押金,但能达到这一芝麻信用分的人也许并不多。
但站在企业角度,共享单车维护成本较高。李晓华补充道:“如果没有押金,当车辆损坏以及欠费时,由于单车平台面对的是数百万分散的个人,追索成本高昂,将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收取押金作为风险保障是带有租赁性质产品的通常做法,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居民信用体系之前,收取押金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而且从押金金额上看,相比于单车成本,摩拜和ofo的押金额度均处于合理范围。”
他建议,由于押金对于单车平台来说相当于一种保险,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担忧,企业可以采取委托第三方托管押金的方式加强监管,或将押金的具体金额根据平均使用人次加以调整。
盈利模式存疑
随着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共享经济的出现,“免费”成为了企业快速打开市场的手段,但也容易造成盈利无期。有人对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产生质疑,认为共享单车只是一种烧钱游戏,这种模式不可能赚钱;也有人认为,单车平台收取押金类似于P2P金融,平台收取大量押金后很容易卷款跑路。
李晓华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根据摩拜发布的数据看,摩拜单车的日均骑行次数在5-6次之间,按每次1元收费计算,一辆车一天的收入就是5元,一个月的收入150元,半年的收入就达到900元,淘宝上一辆便宜的普通成人自行车价格在160元上下,共享单车平台两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待市场稳定后,他们的盈利指日而待。
李晓华指出:“各家共享单车公司通过免费、赠送红包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或许目前现金流不是那么美好,但当市场格局划定,免费、红包奖励减少甚至停止时,也就到了他们的收获期,就像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曾经发生过的一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投机构合伙人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开发增值业务也是共享单车企业盈利的方式之一。
“过度共享”是真的吗?
中国的共享经济引来外媒的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共享经济繁荣的背后是资金过剩和创意缺乏,出现了“过度共享”;澳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扭转了商业模式,从中受益的是风险资本而不是大众。
李晓华则给出了相反意见。他认为,从市场上看,共享单车确实存在大量进入的状态,但是否过度还要靠市场来检验,“任何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成功都不是事先判定的,共享单车是中国独创,不像滴滴之前有Uber可以模仿。”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走出中国,例如美国已经有Zagster、Spin等单车上线,新加坡也出现了oBike。李晓华表示,资本自有它的逻辑,它会在投资成功时赚的钵满盆溢,也要在投资失败时承担损失。“共享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于分享什么,还是需要投资人和企业家去发现,也正是因为冒着巨大的风险,共享经济才能找到市场价值的所在。”(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