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张女士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咖啡店、餐厅以及购物商场,她曾多次看到共享充电宝,但是她暂未使用,“应该会比较安全”。
“我觉得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性质是一样的。共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很多共享充电宝机器的位置是固定的,比如在餐厅、购物商场,如果使用者想要弄虚作假,周围那么多人看着应该是比较难的。而且,我觉得共享充电宝本质就是移动充电器,里面是电路电池,也不存在什么智能化的芯片,所以应该很安全。”张女士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市民认为,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使用者可能会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对于这一点,张女士比较乐观。“我知道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需要通过微信及支付宝扫码,不过,只要使用者不点击一些莫名其妙的授权应该没有问题。微信、支付宝类电子支付几乎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了,现在很多人去超市购物都使用扫码支付。我认为,大家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是好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科技社会如果做什么都战战兢兢,那就会被淘汰了。”张女士说。
北京市民林先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共享充电宝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安全隐患也存在。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过对共享充电宝‘加料’的视频,技术人员通过一些手段可以在共享充电宝里加一个芯片,其他人在连接共享充电宝时,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他人手机进行操作。比如,对共享充电宝做手脚的人可以在电脑端用他人手机号码发短信、进行在线电子支付,窃取手机里的个人照片、聊天记录更是不在话下了。”林先生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一家视频网站找到了一段视频,是某电视台拍摄的节目,字幕显示为“谨防‘加料’共享充电宝”,大意是:网络安全工程师将一个手机与“加料”充电宝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说法,当手机连上“加料”充电宝后,手机就被接管了。网络安全工程师可以通过电脑进入手机支付宝二维码页面,即使不知道密码,也可以把钱“偷走”。此外,无论是短信还是通话记录,网络安全工程师都可以通过电脑随意打开,甚至可以遥控手机拨打电话。即使断开手机和充电宝的连接,手机仍然处于被劫持状态。
面临多重安全风险
作为使用者,北京市民杨女士也向《法制日报》记者谈到了对于共享充电宝的一些担忧。
“首先是共享充电宝自身的质量安全。当我把共享充电宝拿在手里时,我觉得安全性没那么高。我们自己的充电宝的外壳很多都是橡胶或金属的,但感觉很多共享充电宝的外壳是塑料的,感觉质量没那么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常说的移动充电器爆炸问题,现在我暂时还没看到共享充电宝爆炸的相关新闻。不过,我有一次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充电大概30分钟,手机电量增加20%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充电宝和手机都开始发热,于是我立刻给拔掉了。”杨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