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苹果园南路相同路段的东向西方向只有两条车道,如果设置内嵌式停车位,再加上一米宽的缓冲区,道路只能余下一条车道,不足以满足车辆通行要求,因此交管部门并没有在该方向上设置内嵌式停车位。同理,其他一些车流量大、车道数量不宽裕的道路,显然也并不适合设置内嵌式停车位。
另外,在可掉头的路口附近设置内嵌式停车位是否合理,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苹果园中学门前就是一个可以掉头的路口,早晨上学时分,很多在马路北侧行驶的家长送完孩子后,会在该路口掉头到马路南侧。但因为马路南侧设置了内嵌式停车位,可供倒车的空间因此变小,一些车技不佳的司机会因为转弯半径过大而掉不过来,只能临时倒车。这种情况无疑也增加了拥堵的风险。
前车之鉴
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反不如1.8米宽的实用
苹果园南路内嵌式停车位上线后,该路段机非混行的现象确实得到了大幅缓解。但记者也发现,仍然有两到三成的骑车人没有选择走非机动车专用道,而是把车骑到了外侧的机动车道上混行,其中电动自行车数量尤其多。
据观察,该路段隔离出来的1.8米宽非机动车道并不方便“超车”,如果是一辆车速较慢的三轮车,甚至会把非机动车道完全占用,后面的车想过也过不去。一些车速较快的电动车和为了赶时间的自行车,因此就会“耐不住性子”地骑到机动车道去。
那么为了方便非机动车通行,是否应该增加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呢?答案也未必是肯定的。其实早在2013年,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北向南方向的其中一段辅路就设置了类似的“内嵌式”停车位。这条辅路原本是约9米宽的机非混行道,后来在路中间添上了窄条砖石路作为隔离带,隔离带偏机动车道一侧施划了停车位,另一侧则被用作非机动车专用道。
比起苹果园南路,崇文门外大街隔出来的这条非机动车道明显要宽上许多,大约有2.5米宽。但宽度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通行的便利,反倒带来了麻烦——目前这条非机动车道上停靠着多辆汽车,而汽车的宽度几乎将车道完全堵死,骑车人无法通过,只能到隔离带另一侧的机动车道上混行。
由此可见,在设置内嵌式停车位的路段,非机动车道究竟该留多宽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留得过窄,骑车人会觉得不习惯,也会增大汽车开门碰撞带来的风险;留得过宽,则很难避免机动车占道停靠的问题。
此外,在设置内嵌式停车位时,也应该保证非机动车道出入口没有汽车停靠挡路,否则会出现非机动车“进不去”或者“出不来”的尴尬。从苹果园南路的情况来看,设置内嵌式停车位路段的最西侧是路口,最东侧是公交车站,均不方便小汽车的停靠,因此也没有出现挡路问题。 本报记者 莫凡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