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4 微商杀熟
“这些卖家声称商品均是正品品质,有专柜小票为证,价格又便宜很多。”在每天狂轰滥炸的图片攻势下,福州的陈女士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住诱惑,通过熟人从海外代购了一款LV女包,等陈女士满心期待的包包到货后,却发现与专柜正品相比,皮包不仅色泽差异大,甚至还有轻微的黏胶味儿。
事后,陈女士了解到这个皮包只是国内生产的仿造品,但由于是通过朋友购买,碍于情面只得作罢。随后,陈女士便拉黑了朋友的微信。
相较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微信朋友圈是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双方只有互加好友后,才能看到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因此朋友圈的商圈法则也多从“杀熟”下手。如陈女士这般吃了哑巴亏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在各地消费者保护部门受理的投诉中,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产生的消费纠纷也在逐年增多。消费者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并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5 网约车纠纷
“因为司机绕路,我在订单结束后给他一个差评,我的噩梦就开始了,短短一个小时就收到司机10个骚扰电话,100多条骚扰短信,易到用车投诉电话又无法接通,真有种无助的恐惧感。”北京的王先生至今想起这件事来仍有些后怕。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2016年,随着网约车乘客数量的蓬勃增长,相关纠纷、争议也越来越多。纵向梳理新闻报道可发现,这些争议中,与乘客切身利益相关的包括:支付纠纷、泄露隐私、挑活议价、合同违约、侮辱责骂、人身安全等。
最极端的案例出现在今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一所小学的英语女教师,在晚上搭乘一辆网约车后被抢劫杀害,犯罪嫌疑人为网约车司机。滴滴公司后来证实,该司机在平台上注册并通过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是其临时伪造。
驾驶员招录把关不严,网约车平台难辞其咎。与此同时,多位乘客还反映,不少专车平台客服电话打不通、在线客服无人在线、后台留言无人回复,用户认为专车平台店大欺客,投诉无门。尽管打车容易了,可维权却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