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两个绿化点上的事,记者所记述的还只是这一两个绿化点上的一个小侧面,而不是全部,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依然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个缩影。
一个人和一个庞大的群体
老魏——魏民劳是一位退休干部,今年63岁,他在山上操心绿化区的事已经有15年了。他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南北山绿化区有很多集体和个人获得过此项荣耀,但老魏15年白天黑夜像个民工一样在山上拼命,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自己开车走12公里山路,去接民工上山,然后跟民工一起干活。中午大部分时候,老婆和孩子会把午饭给他送到山上,有时候就跟民工一起吃点干粮,晚上收工后,再送民工回去,之后,自己又回到山上。尽管家就在山下不远的地方,但是,他每周基本上也只回去一两次。春天植树,夏秋天浇水,冬天防火,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时间。新栽的树,在三年以内,一年光浇水就得浇15到16遍;三年以上的树,一年至少也得浇5至6次。
我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左手手腕上缠着绷带,我问手腕怎么啦?他说修树枝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给摔伤的。问:摔得严重吗?答:手腕骨折。末了,他又补充道:“老婆问的时候没敢说实话,说我不小心滑倒摔的。”他告诉记者,这山上夏天下雨,冬天下雪,摔倒受点小伤的事会经常发生。2007年夏天,浇水时下大雨,从山坡上滑落,腰椎挫伤。2012年冬天,他巡山时掉到雪坑里,脚面骨折。
又是一个老人。在绿化点的宿舍里,坐在老魏身边听他讲南北山绿化的事情时,我想起了另一个老人。想起这个老人时,我感觉他与南北山的几千万棵绿树一同已经长成了一种精神。
30年前,每年夏天,只要下雨,西宁有一个叫大寺沟的地方就会发洪水,就要抢险救灾。近十几年,西宁人再也没听到那个地方发洪水的事了。
大寺沟就在北山。这是21年前那个春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就在大寺沟,一位70岁高龄的古稀老人正率领一群民工,在那荒山坡上栽下一株株树苗。他和那些民工干得一样起劲儿,还不时地和他们打诨逗乐。
他一身布衣,满身泥土,头上是一顶破草帽,脚下是一双旧帆布鞋,俨然一个民工的样子。那高大结实的身子骨,那大脸盘上粗糙黑红的皮肤,那一双大手上布满的老茧和手背上暴突的青筋以及血管,都是他一生辛劳的写照。
早上7点多,他就在山上了,等民工们上山时,他已在那里干了快两个小时,挖树坑,抬苗木……中午,他就在那山坡上和民工们一起啃点干馍馍,喝点茶,就又和他们一起劳动,直干到傍晚时分,整整十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