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灾归根结底还是人祸,可以想见,南新仓的那些官吏是难逃割头之罪了。
发生在仓廒之间的“明空印案”,则是一起惊心的贪腐大案,即使再简约的中国史册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页。
京城的粮仓,历来由地方政府上缴“国税”即皇粮来补充。明代立国之初,也照例由地方解粮进京,清点称量后入仓。因为江南至北京路途遥远,免不了人吃马嚼、虫咬鼠窃等损耗发生,人们称为“火耗”。为此就要比预定数量多征一些,以确保入京后称量时不会短缺。由于火耗不可避免,贪官就有了可乘之机——多报火耗,成为各级官吏通行的潜规则。这个公开的秘密一时风行天下,唯有皇帝被蒙在鼓里。
硕鼠们完全跌入癫狂模式,智商变得奇高,火耗数量甚至达到了每百斤四成以上。他们索性手持盖有官府印信的空白凭证进京,届时任意填写火耗之数。进京漕船依然长如蛇阵,而国库皇仓却时常空虚。因缴纳的官粮年年叠加,民怨日盛。明洪武帝朱元璋终于得知真相,勃然大怒,一次就处死近十万名贪污官吏,这就是名传千古的“空印案”。
清代,康熙皇帝尽管治国功绩斐然,却因心慈手软而难敌“硕鼠”,最终含恨离世。享国日短的雍正皇帝同样面对“硕鼠”无计可施。只有年轻的乾隆皇帝即位后,深知“硕鼠”不除,国无宁日。他最先痛下杀手的对象就是京师粮仓,因为所有的官仓中,几乎毫无例外地潜藏着触目的贪腐大案。有些粮仓的粮囤谷廒,竟然只是一个在顶端架棚后,再撒上一层粮谷的空壳!乾隆皇帝对贪官统统严惩不贷,哪怕是自己身边的心腹。“康乾盛世”就是在清仓反腐的节节胜利中,走向峰顶。
还有一个仓廒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惊心。同样发生在清康熙年间,有“小包公”美誉的于成龙,时任山东县令。那年黄河突然决口,几十万灾民流离失所、饥不果腹,危在旦夕。于成龙迭奏朝廷请求救济,但远水救不了近渴。他毅然私开官仓,赈济百姓,最终被判死刑。临刑前,幸亏康熙帝明察秋毫,将其赦免,并赐号“一代廉吏”。硕鼠遍地的年代,还有正能量,国运就不会衰竭。
清光绪三十一年,漕运制度废止,由征粮改为征银,京城的官仓纷纷解甲,各奔前程。民国时期南新仓曾改为军火库,如今成为时尚休闲街区。然而,那青砖飞檐、沉稳大气的廒屋仍然散发着难以抵御的气韵。人们聚拢而来的真实目的,不是飙歌狂舞,而是品读这座王朝地标的每一个表情细节。
已变身休闲娱乐场所的仓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