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没有电”3个字,我却如“触电”一般,创作欲望瞬间被点燃了。我兴奋地说:“太好了!400年前就是没有电的,我一定要创作一个400年前的戏剧演出样式!”
我选取了《邯郸梦》的《入梦》《勒功》《法场》《生寤》4折,不仅行当齐全,而且唱念做打、有文有武,可以充分呈现原汁原味的昆曲,同时将莎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麦克白》《黄金梦》《李尔王》等的片段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中国传统儒道文化思想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反思的融合与碰撞。同时,昆曲表演与莎剧表演又都保持原汁原味,不越矩,不妥协,彼此尊重,让观众在对照中深化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这就是中英版《邯郸梦》。
“心心相印”的交流
我创意策划的“汤莎会”,由中英两国艺术家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中英版《邯郸梦》拥有一支至今仍令我引以为豪的国际化阵容。在进入排练前,我与英国团队通过网络已进行了大半年的交流,基本敲定了剧本。随着排练的深入,剧本随时都在修改,我们对拼贴与融合的态度小心翼翼,以求达到自然巧妙,比如第一折,卢生入梦时,《麦克白》的女巫上场,英文歌唱:“斑猫已经叫过三声,刺猬已经啼了四次,怪鸟在鸣啸:时候到了,时候到了……”预告着卢生的梦中荣华终会成空;第二折中,卢生成为大将军征战边关,《亨利五世》中的战争场面适时切入。排练时,双方不厌其烦地叫停、询问、探讨、调整。有趣的是,我与英方导演里昂虽然语言不通,却常常无需翻译,通过手势、表情就达成了对某个细节的一致意见,里昂说他与我“心心相印”。
昆曲演员与莎剧演员共同演绎中英版《邯郸梦》,排练磨合的过程充满了中西艺术的碰撞。里昂看我演《勒功》时有武打,想到莎剧《亨利五世》中也有武打,就想把武打嵌进来,但这又带来文化的碰撞。因为英国有演员工会,如有武打戏必须请专职武打教练,不能代替。兵器则是真剑真刀,也只有武打教练才有,虽没有开刃,但也非常沉重和锋利。演员们拿着真剑开打,一时疏忽,手就被刺伤了,鲜血直流。演到莎剧《泰门》时,托盘中器皿里装的水,洒向了四周,泼到了演员的衣服上,令人猝不及防。反观之下,昆曲中的很多道具是假定的、虚拟的、虚实相生的,如大枪头是木片,枪杆是藤条,又如船桨,船是虚、桨是实的;马鞭,马是虚、鞭是实的;酒杯,酒是虚、杯是实的。这与莎剧追求真实的艺术表现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演出地点位于伦敦圣保罗(演员)教堂,它建于17世纪初,恰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以“演员的教堂”而为人所知。圣保罗教堂古老的建筑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为中英版《邯郸梦》创造了近乎完美的表演环境。回到没有现代声光电的演剧样式中,在柔和的烛光中,两位大师的作品直指人心,在今天的剧场仍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2016年9月,中英版《邯郸梦》在伦敦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央视、新华社、英国广播公司等中外媒体纷纷报道,学界也对该剧别开生面的艺术呈现形式给予充分肯定。
面对有400年历史的首演舞台,我难掩兴奋,“汤莎会”,7年之约,心愿实现了!我们,做到了!400年,似乎也在那一瞬间,变得不那么遥远。
面对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我一直在探索,坚持“最传统”,也坚持“最先锋”。中英版《邯郸梦》也只是我艺术生命的一个正常律动。放眼前程,山更高,路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