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较好的学校,引导学校将已有的传统文化课程群与学校整体课程构建相融合。经过近五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实验”,一批学校建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实验”研究成为整合课程资源的纽带。项目活动按照课程设计与规划研究组、教材与教学研究组、评价与学生活动研究组等三个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项目研究为引领,从学校课程顶层架构入手,结合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中。
“课型多样化”就是多样课型结合,满足不同学校发展需求。项目组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分为独立课程、渗透课程、主题类课程等三类,各学校课程根据情况选择使用。独立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学科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区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渗透类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各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主题内容为依据,明确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总目标,引导学校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语文、历史、思品、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各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学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课程。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提升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软实力
北京市朝阳区较早在全区开展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主题培训活动,启动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领导力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传统文化领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为中小学教师做专题讲座和系列培训,与国内高校和专业学术机构联合,制定专门培训课程,让教师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打造良好的师资软实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中,在校本教研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是朝阳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特点。自2015年北京市学科改进意见和新的课程计划出台后,朝阳区教研中心更加注重引导学校关注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专家团队引领和学校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研,鼓励学校积极探索与校情、学情相符的切实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项目课题推动引领,总结梳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建设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课程实效性明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日坛实验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通过诵读活动进行童蒙养正的训练;劲松四小的“嘉禾四时”课程,以传统节令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了跨学科整合的主题课程;黄胄小学开设剪纸、泥塑、面人制作、京韵大鼓、书法、风筝制作等校本课程,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技艺,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朝阳教研中心附属中学的故宫游学课程、北京中学文化游学等课程,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融通。学生的课程评价反馈表显示,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