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来的前两年,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设备资源极度匮乏。
2009年,刚回国的王俊峰常常四处奔走,和其他科研机构借用实验设备。强磁场中心只有一栋小平房,研究员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红楼”。
最初的强磁场中心,科研人员称之为“小红楼”
不过,和听似文艺的名字相比,小红楼的科研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
刘青松说:夏天早上,小红楼“地上全是毛毛虫”,时不时还有蜈蚣这样的毒虫出没, “一咬就是一个大包”。
一开始,年轻的科研人员被蜈蚣叮咬后非常紧张,马上去医院治疗,一点不敢耽搁。
但到了后来,他们不但能自己处理叮咬,甚至学会苦中作乐,把蜈蚣收集到一个瓶子里,当成实验的样本。
科研人员将蜈蚣等毒虫收集起来做实验样本
不过,和实验条件相比,最为紧缺的是人。单枪匹马的王俊峰需要一个团队。这时,他想到了刘青松。
39岁的刘青松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刘青松博士
2010年,时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主席的刘青松组织了哈佛学者归国访问团,带领十名有志回国的哈佛学者考察了科学岛的实验环境。
如果说王俊峰回国时的强磁场中心是只有蓝图,那么刘青松回国时,强磁场中心已初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