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收视不佳的还有《喝彩中华》。虽然该节目口碑不俗,但第一、二期平均收视率达0.68后,第三期就开始下降至0.5,甚至0.4。“因为我们刚开始接档在《我的前半生》之后,电视剧很火,也带动了我们的整体收视率。”但王昕轶无奈地表示,节目很难一下吸引不懂戏曲的观众成为粉丝,“从曲线来分析,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把此刻关注东方卫视的人留在这个节目而已。”
收视和点击是综艺能长久做下去的保障,无疑目前文化综艺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更广泛的受众群。以前很多文化综艺为了迎合观众,生怕把节目做得太过于阳春白雪,硬是做得通俗浅显,丧失了个性和意义。例如在《见字如面》第一季播出后,大部分观众最不满足的地方,竟然就是信件的专业解读环节太短、太浅,这让关正文也感到惊讶,“我发现我们在操作层面,往往低估了受众和受众的鉴赏水平。作为文化传递者,我们不能因为做文化综艺就觉得有优越感,显得文化有多深入。”
在关正文看来,其实大部分观众是拥有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本质上看还是文化综艺的观看习惯尚未养成,节目的内容不够吸引人。当初做《见字如面》的时候,好多观众认为读信节目必然小众,但最终引发了公众讨论;《汉字风云会》播出前,观众也认为五年级学生的听写节目不会有人看,但却被诸多学校引入课堂。“其实所有文化节目都面临从零起步,从零说服,并非以前这个类型有过成功的节目,未来就有天然优势。”而且对文化综艺来讲,观众对内容价值的考量决定了受众的体量,“像《奇葩说》也是在做文化类的思辨,但受众群体如此广泛,同时其他很多文化观点节目就默默无闻了。除培养观众外,为什么这种内容天然受众多,这也是目前大家需要研究和切磋的。”
3 文化综艺盲目跟风,创新不足
《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令喜欢跟风的综艺市场开始有所动作,诗词、汉字、读书类节目再度泛滥,但口碑好收视爆的却屈指可数。
“肯定有人跟风,无论是因为政策福利还是上半年的走红。但是文化综艺真的是能长期热起来了吗?”在关正文看来,目前文化综艺有亮点的寥寥无几,毕竟在内容的研发上,所有的节目都是刚刚起步,做文化综艺,欲速则不达,要耐下心研究才能把文化魅力和价值更好地通过节目呈现。
实际上,文化综艺比娱乐综艺更难的地方,就是每档综艺除了各自的节目色彩,还需要背负让文化被长期关注的责任,而这并非一两档节目的短期爆红,或者低劣制作的文化节目跟风就可以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