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短片极具导演个人化的风格,讲的是他们熟悉的、经历的、看到的。与前两部一样,短片《河》也一样映射出导演王晨光的经历。这个时长29分58秒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清晨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匆忙赶回久违的家乡,眼前村庄带给他的迷茫让他决定去寻找远方的答案。短片拍摄于他的家乡长治市襄垣县,“我的老家叫‘小河村’,父亲去世后,我就很少回到那里,但总是有乡愁萦绕心头。这部短片虽然是我北影毕业作品,但也是拍给父亲、拍给我的小村庄的,算是给童年的回忆留个影像。拍这个片子的时候,老家的房子就要拆了,我协调了半个月,赶在我片子拍出来后,这个老房子就被拆掉了。最后的回忆,都留在了影像里,等以后老了,可以拿出来看。”王晨光对记者说。
见观众 聊创作
山西青年导演会聚于此
在短片交流周上,更重要的是为了交流。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用短片拍摄来让自己成长的导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很难走到观众中去,没有接地气的机会。而“交流周”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用王绍涵的话来说,“我的短片放映了,对于我来说就是这个作品终于有个圆满的结尾,观众批评也好,甚至是直接骂也好,对我们都是珍贵的,这些意见能让我们以后拍片有所进益。”
而在一个村庄中的电影盛会,也让习惯于聚集在北上广电影节上的导演们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王绍涵说,汾阳对于山西籍年轻导演来说,是一个朝圣地,因为这里出了贾樟柯。“之前我没有来过汾阳,但看过很多贾樟柯的电影,从贾导的片子里,熟悉了这个地方。平时在大城市,夜晚很喧嚣,但这几天的交流周,我们在村子里静下心来,聚在一起,聊创作、聊生活,这种体验很珍贵,因为在大城市,有时候会很孤单,你找不到能聊电影的老乡。”
有同样感受的王晨光,从交流周开始,就一直住在汾阳贾家庄。一直在北京的他,从来没有发现身边有这么多山西籍的年轻导演,而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这样一群人,“没有想到,家乡有这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我看了他们的片子,很多人的作品里,故事都涉及自己的家乡,大家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以后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在北京,但要拍自己的东西,还是会回来拍,就像贾樟柯一样。而这次交流周上,我也结识了很多老乡,以后大家有机会合作,把山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短片,是一个导演练手的工具,是向长片电影迈进的基础。从院校毕业的年青一代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个人风格的导演,短片是必由之路。拍广告有客户的要求,拍纪录片有电视台的要求,唯有短片,它成本低形式不拘一格,才能让一个导演真正达到创作上的自由,从而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创作灵感。所以,当记者问起他们,未来是否还会拍摄短片,是否还会来汾阳,参加下一届短片节时,他们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导演的道路,必有短片相伴。
本报记者 张洁
本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