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起来矿化程度还不错,可能需要采样带回去进行化验。”一人捡起一块岩石,一边用地质锤敲打一边观察;另两人则在地图上核对点位,在野外作业本上做好记录。观察地形、记录坐标、分析信息……沿途3公里距离里,这样的动作就重复了十几遍。
他们今天还算幸运,勘查区域环境不错,地势相对平坦,步行的速度也相对加快,有望早点完成工作。
48岁的黄忠,是项目部年龄最大的技术人员,已经从事野外地质工作20多年。“有时候,明明看着就在眼前的山峰,走上去却要花一两个小时。”黄忠告诉记者,路程远倒是不可怕,头痛的是遇到极度崎岖陡峭的地形,加上碎石和荆棘,只能摸索着往前走,在完全没有路的地方生生辟出一条路。
没路辟路,算是常事。有队员就曾经在野外踏勘时碰到一个60度斜坡的碎石峭壁,连雇来的马都死活不肯继续前行,没办法只能几人互相拉扯着,手脚并用、一步一步爬上去。
高原气候多变,原本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分钟就暴雨袭来。雨水冲刷道路,更加泥泞难行。
不过,对于物探小组成员来说,长时间不下雨,也让他们头疼。最近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地面电法勘探,物探组组长耿利奇用给大地“打B超”来形容这项工作。
工作现场,以一台20寸大小的数据测量仪为中心,两端分别牵起长达一两公里的电线进行测量,如果数据异常,那证明电线下方可能存在着矿石。
因为导电线必须沿着地面呈直线走向,遇到山,不怕,翻山就行;遇到水,也是果断涉水。但遇到长期不下雨,就麻烦了。
“长时间不下雨,土壤太干,导电性太差的话,仪器就没法用。”耿利奇告诉记者,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只能在地上挖个坑加上水,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用饱和盐水,增加导电性。
午餐时间,队员们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坐下,摸出随身携带的面包和火腿肠,就着矿泉水,草草解决。正午的阳光火辣辣,晒得人皮肤疼,但到了夜晚,气温又下降到只有几摄氏度,不得不穿上厚棉衣。
“现在已经是这里的最佳季节了。”黄忠告诉记者,因为海拔高,每年来的时候都是大雪封山,走的时候也一样。
从1顶帐篷到18顶帐篷
从不被看好的项目,到成为具有超大型找矿潜力的银矿床,那更银多金属矿项目不断突破,四川地质队员创新找矿思路、不断应对突发状况收获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