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一床棉被,就是孩子们送的,还有好几件外套,我都穿不过来。”沈兆骅老人一说起孩子们,就滔滔不绝。“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已经工作了,他们经常来看我,或者给我打电话。有的孩子给我写信,信上还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沈兆骅说,他付出多年,不求回报,但是看得出,孩子们忘不了“沈爷爷”。
每年过年期间,曾经受助的女孩小孟和她的父亲、弟弟都会来到沈兆骅老人家,送来家乡的特产,和老人拉着家常,互相询问近况。小孟如今已成家,并且是5岁孩子的妈妈,当年在老家吕梁市交通学校上了半年学后,因为家里还有弟弟等着钱用,她就放弃了学业,是沈爷爷得知消息后,为她交了学费,才能继续求学。
最近老人生病,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年轻人纷纷赶来照顾,陪床、买药、侍候日常起居都是轮班倒。老人出院回家后,病情比较稳定了,他们先后回家了,只有刘艳珍还舍不得走。
沈兆骅老人自己的儿女都在太原,老伴去世多年了,儿女们也五六十岁了,经常回来看望老人。刘艳珍一得知老人生病,第一时间赶到太原,陪在老人床前照顾。“马上要开学了,我也不得不回去上班了。”刘艳珍不舍地说,她每年至少来太原两次,来看望沈爷爷,这次沈爷爷生病,明显感觉他身体虚弱了,就想照顾得时间长一点。
3 病床前他还想着帮助别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沈兆骅老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歌词,也是他做公益的初衷。父亲早逝、衣食无着,少年时的经历让沈兆骅印象深刻,早早就体验到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因此,对于贫困,他更能感同身受,对弱者,也更多了一份关怀。
“现在生活比原来好多了,起码解决了温饱,我是一名党员,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沈兆骅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事没什么,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如今,儿女成家,老伴去世,沈兆骅已独居了十几年。一些老朋友们知道他资助的事情后,经常会劝他,“你的退休金才有几个钱,管好自己就行了。”对他的行为不理解的邻居直接说,“你看看你穿的、戴的,那么大岁数了,连自己都管不了,怎么还资助别人呀?”
为了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们,沈兆骅自己的三个儿女结婚买房时,他都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没有帮上忙。自己的生活也是尽量简单,吃穿都不多花钱,省出更多的钱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和重病患者。沈兆骅说,只要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这个社会就会更加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融洽。尽管现在自己生病了身体不好,但他会继续做公益,希望在有生之年把帮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坚持到底。
本报记者 张婉 通讯员 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