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给成果转化加一把“料”,长沙特别设立了“产学研合作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2011年至2015年,“产学研合作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支持项目2425项,支持金额达4.57亿元。
2014年10月,被称为“长沙自主创新33条”的政策,酝酿了4年后横空出世。在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在中联重科,记者看到,同样是资金支持项目合同,一个是立项之后给予资助,一个却是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这一前一后,对企业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由“无偿、事前投入”调整为“无偿与有偿、前补与后补相结合”,市财政科技资金更加注重成效。如今,在《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配套细则中,相关政策再次细化。
上周,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教授,带着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面对面进行成果对接,这样的对接会在长沙每年有数十场,已经成为新常态。引进来,走出去,让尘封在高校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长沙先后成立22家市外高校长沙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湖南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科技园、岳麓科技产业园、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等成果转化平台;特别是依托国防科大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芯城科技园和中电软件园等军民融合重点园区,园区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典范。
孵化器、众创空间……这些创新平台托起了科技成果成长之路。目前,长沙共有规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1家,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出台了《长沙市关于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实施细则》,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的创客空间、众创空间有34家,阿里、腾讯、亚马逊等也纷纷在长沙布点。
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已经畅通,长沙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服务机构——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南首家且以公司制运作的技术产权交易经纪机构——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专门服务驻长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各区县(市)、园区也成立了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统筹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2
平台打造 夯实科技家底,服务科技创新
8月17日,在位于湖南师大的淡水鱼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刘少军向记者展示了实验室的重大成果——世界上首次研制出的一系列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品系。“实验室的建立,为的就是服务于湖南的产业发展,服务于湖南的父老乡亲。”刘少军说,湖南是“鱼米之乡”,该实验室的建成,将成为我国从事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助推湖南千亿渔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