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有别于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地震事件预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但还未形成严重破坏时发出警告。
一份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0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63%。减灾所地震预警系统2011年4月的首次成功预警,让中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的国家。
“6年前的那天我正在开会,突然收到了一条预警短信,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成功预警,当时非常欣慰。”王暾回忆说,“但同时我也非常忐忑,因为当时只有短信、计算机可以发出预警,短信通知非常拥堵,会导致延时,我就在思考如何通过更多的渠道服务老百姓。”
而此次九寨沟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能通过手机App、电视、广播等多个渠道,向群众发出信号,向政府提供可靠数据,王暾“依然感觉非常欣慰”。
“我们的可靠性和响应时间是全球领先的。”在谈到核心技术时,王暾说,“可靠性是指,针对破坏性地震,大陆地震预警网没有出现误报漏报。在响应时间上,地震发生后,传感器处理地震波信号并传到地震预警中心的过程,日本需要9秒,而我们只需6秒。”
王暾介绍,在预警系统响应之前的6秒或9秒中,地震波也正以3.5km/s的速度往外波及,所波及到的区域即为预警盲区,日本的预警盲区为31.5km,而中国大陆预警系统的预警盲区是21km。
王暾说,在中国地震预警网覆盖范围内,地震预警系统至今已成功预警38次破坏性地震。不过,在这次九寨沟7.0级地震中,仍有很多人没有收到预警信号。对此,王暾解释说,如果你的手机没有下载“地震预警(ICL)”App、你所在的小区、学校也没有安装地震预警服务器,那么你就收不到预警信号。“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信息传播的渠道打通。”
谈及普及度不高的原因时,王暾说:“一方面因为大的灾难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减灾所与行政的合力不够,我们需要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来推动这个事儿。”
此前,有关部门曾提出动员社会力量和利用市场机制、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但王暾认为,这个理念在地震预警方面还落实得不够。
“我们是免费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的。但作为一个民办机构,我们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才能安装至电视台、广播等平台。”王暾说,“地震预警今天面临的不是技术和经费问题,还需要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在减灾所的推动下,我国在2013年就拥有22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位列世界第一。王暾表示,“我国地震预警系统覆盖的人口是6.6亿人,但地震发生后能有效服务的人可能只有几千万,这是因为接入终端的太少了。”
按照相关规定,地震预警信息应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供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发布。因此,减灾所作为一个民办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机构,只能通过市县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将预警系统接入电视、广播等终端。
“汶川、北川、茂县、阿坝都是我们不断沟通的结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政府能够接纳我们的系统。”王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