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春山 金琰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的地震已经过去十几天了,但有一个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地震当晚,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在自驾游的路上,突然地震了,他们被落下的巨石砸中,孩子的母亲当场身亡。而孩子的父亲,则在临死前砸碎了车窗,并将孩子推了出去……
这位父亲的做法实在让人泪目,他拼尽最后的力气,终于把孩子推到了安全的地方,父爱的伟大让我感动,而同时孩子的未来又让我担心。他目睹了父母的死亡,自己也与死神擦肩而过,小小年纪承受如此重创,他的内心会被击垮,他的安全感、世界观、人生观也面临着颠覆。
如何从这样的人生变故中走出呢?根据宗爸的经验,给大家如下建议:
心理干预越早越好,要及时。当孩子安全感极度丧失,我们要多对孩子说肯定的、安慰的话,如告诉孩子“现在是安全的”。最主要的,面对孩子震惊的反应,家长或者是孤儿的陪同者应该表现出镇静,用镇静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传达一种安全感。
然后,大人要帮孩子正确宣泄情绪,并设法让孩子接受事实。如果孩子很小,且不知道家人逝世,可暂时隐瞒。对于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自闭倾向或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我们要接纳,不要习惯性地劝说“不要想了”“没什么好难过的”。因为,这是在让他们把情绪压抑下来,而被压抑下来的情绪很可能会转化为其他症状,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会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
恰当地处理情绪,还能预防孩子厌学和暴力。凡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就一定会导致人们生活、心理的巨大波动,它给人们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警觉感。而青少年本身,又最容易情绪波动,这就会让他们躁动不安,生出厌学的心理,进而有的学生就会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还有的同学就会通过暴力事件来发泄。就像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在汶川工作亲眼见证的那样,百废待兴时,老师和学校顾不上,很多学生满大街的跑、不上课,后来就出现了许多起打架斗殴。
让孩子跟同龄人玩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尽快正常化,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陪孩子参加一些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慢跑)等可以释放压力,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孩子的大脑神经递质,可以降低抑郁程度,且锻炼带来的机体疲劳也可以促进睡眠,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后,要注意的是,比起歇斯底里的抓狂,孩子灾后的沉默,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不能看着孩子不哭不闹,该吃吃该睡睡,就认定孩子从灾难中恢复了。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
另外,未受灾的家庭也要注意,看太多灾难的视频、报道同样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6岁以下的孩子。要避免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监督时去观看,如果接触到,家长们要积极引导。比如,对孩子说“这些小朋友遇到地震了,他们的房子和学校都毁了,如果你是他们,你是什么心情?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去换位思考、然后去帮助他人,用积极的行动化解他心头的消极情绪。
自然灾害是我们避之不及的,它不仅仅摧毁建筑物,剥夺生命,它还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持久的暴击,带给人一场心灵的强烈地震。所以,在我们忙于灾后重建时,一定不要忘了给孩子的心灵也做好重建,帮孩子处理好心灵地震的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