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教学工具
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怎么想到给名人写信的呢?记者赶往叶才晓的家,象山茅洋乡山下叶村。
叶才晓今年73岁了。2004年退休后,他独自生活。“当初哪晓得这些东西会有那么大的价值,我只是想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叶才晓笑着说。
叶才晓会想到给名人写信,是受到他的小学语文老师顾老师的影响。叶才晓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了一篇题为《邱才康》的课文,文章讲述的是钢铁工人邱才康被铁水大面积烫伤的故事。顾老师鼓励同学们向英雄写信表示问候,大概两个星期后,大家竟然收到了邱才康本人的回信,这大大增加了大家阅读课文的兴趣。和心中敬佩的人写信交流感情的方式,也给叶才晓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4年,叶才晓初中毕业,成为象山茅洋中心学校的小学语文老师。当时他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娃,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课文多是靠死记硬背。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叶才晓想起自己念小学时给邱才康写信的事,“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就想试试。”
叶才晓回忆说,当时的小学课文里有冰心的《寄小读者》一文,于是他和学生们一起给冰心写了一封信。这是他当老师后第一次给名人写信。没过多久,他们收到了冰心的儿子陈恕代冰心回给他们的信,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信中还有冰心的亲笔签名。
学生们收到回信的反应,和当年叶才晓看到邱才康的回信时一样。大家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还纷纷寻找冰心其他的作品来阅读。叶才晓用这种方法教学的信心更坚定了。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叶才晓只能通过学校订的报纸来了解国内外事情,同时通过报纸找到这些名人的联系方式,给他们写信。收到回信后,他就带进课堂给学生们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叶才晓写信的对象不仅仅是名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还给报纸上报道的余杭一位种粮大户写过信,“通过他的回信,告诉学生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三尺讲台上站了30年,叶才晓先后共收到2000多封名人的亲笔信件或亲笔签名。其中有一些回信,他当时就直接贴在教室的墙上,最终找不到了。
“诚诚恳恳”的精神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