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隐民俗博物馆位于博山区白塔镇颜北路596号。展区共有三层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展品1200件(套)民俗实物藏品,有铁铺、纺织、中医、车辆、酒馆等多个专题实景展区,以实物形式展示了鲁中地区民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徜徉其中,恍若时空穿越。
“展品会定期更换。”董文颖说,馆里陈列的只是他收藏物品的一部分。
董文颖1977年生人,大专学历,进入社会后打过工,做过多种生意,现在经营机械工程业务。董文颖说,他的收藏活动,缘起于看到的一些熟悉的村庄拆迁,许多老家具、老农具被当垃圾扔掉,他对类似的老物件充满感情。从2005年,董文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老物件。后来,他无意收藏到一架清代马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除了到周边拆迁的村庄收集,董文颖还会借出差的机会逛各地的集市、古玩市场。
“我们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剃头挑子’什么样?它为什么‘一头热’?说得再好也不如让孩子们见见实物。”董文颖说,文化就是讲故事,把过去的事讲给现在的人听,而故事的载体,就是一件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织布机、独轮车、草鞋、簸箕、拨浪鼓……很多物品都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离我们而去。” 董文颖说“如果后辈再也无法体会祖辈的生活习俗,我们的民俗文化将一点点被历史遗忘。”而这也正是他创办锦隐博物馆的初衷。
锦隐民俗博物馆配备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解说员2人,可以为参观者免费讲解。人工、房租、水电等各类成本加起来,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转,每年需要约35万元,这些都要董文颖自掏腰包,锦隐博物馆自2016年试运行以来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2017年5月,锦隐博物馆成为博山区第七家通过省文物局备案确认的非国有博物馆。目前,博山区正在为其落实相关的扶持及补贴政策。
完成对博山锦隐民俗博物馆的采访,与董文颖分别已是下午时分,而他要接着动身赶往浙江与生意伙伴洽谈。记者的思绪,随着董文颖的匆匆离去回到现实,他不仅是一位志趣盎然、心怀文化传承自觉的民办博物馆长,也是一个要为自己和几十号员工之生计而四处奔波的生意人。记者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依旧灼热的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