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手矫健
“嗖嗖”两下爬上亭檐
结结实实把树皮错落铺了三层后,刘崇贵又在树皮上下两端加了一对竹片,初步固定。“对了,现在开始把树皮打洞‘缝’起来。”用啥缝呢?众人好奇。刘崇贵神秘地笑了,展示了“缝线”:竟然是刚才用剩的篾条。
刚准备动手,他又摇了摇头,“这些竹篾不能用了,有点干了,没韧性。”刘崇贵边说,径直向山上走去。
有些湿滑的山路,老刘如履平地。往上爬了一小段,便找到了新鲜的竹子,利索地处理干净枝叶,“就是要这种新的才可以,这种竹竿生,韧性够、也柔软。”
既然要“缝线”,那就得有针。这针,是老刘自制的。一个简易的木头手柄,正中连着一根铁钉,足以在树皮上打孔。一手固定树皮,一手左右转动,就打上了孔洞。为了灵活操作,老刘从不戴手套,手上也是伤痕不断。
将粗细合适的篾条穿过孔洞,重复绕两遍,再收紧作结,将结头死死压在竹片中,便能固定住树皮,又有适当的缝隙,可以承受雨点的重量。
“由于以前没有钢丝,古人就用韧性极好的毛条作为穿插工具,管得久,又方便。”如此精妙的设计,在刘崇贵眼中,并不稀奇。
树皮顶制作好了,还需要搭到亭上去。没有梯子,怎么搭?“嗖嗖”两下,他已沿着亭柱和树藤,爬上了亭檐,再翻到茂亭顶上。一声招呼,下面的人帮忙将做好的树皮递上去,再进行固定就完成了。
刘崇贵翻下亭来,还神秘地补充:“平时他们喊我‘猴子’。”一句再正经不过的话语,却逗得大家大笑。
谁能想像,一位51岁之人,竟拥有这样矫健的身手。
匠人团队
7个师傅管126个茅亭
半个小时的劳作,雨亭修葺一新。重新立在亭外,看着阳光通过树缝散落在亭檐上,像金沙一般,那些用树皮作的屋顶,就像树皮原先保护树干一样保护着这个亭。
刘崇贵坐在了亭内,稍微休息,说起了一个团队的师傅们。“目前有7个固定的师傅,年龄大多在40岁至60岁。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10多年前,刘崇贵还是滑竿师傅,通过自己观摩学习,逐渐掌握了修葺茅亭之法。
每天早上,他骑着摩托车,在8点之前准时进山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就吃早上从家里带来放在保温桶里的饭菜。
“我们一般都是沿着山路,查看有没有掉落的树枝,或者其他影响游客行走的阻碍,并一个一个地检查这些茅亭,有没有松滑、不牢固的情况,这126个茅亭都是我们负责维修检查的。”刘崇贵自豪地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武明 摄影何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