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吃完午饭后,其他家人都在别的房间里午休、玩手机或是看电视,只有梁瑞琴坐在婆婆床前,等待“收听”。
婆婆清一清喉咙,便开始播诵自己每周一次的“新闻联播”。由于听力不好,听不清别人讲话,所以婆婆讲话总是习惯性地用很大的声音,连其它房间的家人都嫌吵,但梁瑞琴从未要求老人小声些,她觉得不能影响老人的兴致。
因平日工作繁忙,办公室里琐碎的事务很多,梁瑞琴也没有太多时间关心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于从婆婆这里获取新闻。
梁瑞琴说,听婆婆讲新闻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双休日她是不会有其它安排的,“不能扫了老人的兴致。”况且,老人为了每周一次的“新闻联播”,还会特意换上漂亮衣服,以示她对此事和这个儿媳的重视程度。这让梁瑞琴深受触动,更没法爽约。
B 大嫂不幸离世,她主动提出照顾大伯子父子
梁瑞琴的丈夫比他大哥二哥小了十多岁,是家里最受宠爱的幺儿。然而,丈夫的大嫂在她进门前已经撒手人寰。丧妻之痛再加上下岗,大伯子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尽如人意,无心照顾孩子,整日沉湎于痛苦之中。
那时的梁瑞琴刚刚23岁,正青春年少。然而,面对大伯子父子的生活窘境,她没有无动于衷,主动向丈夫提出,可以与大伯子父子一起居住,方便照顾他们。
“我当时还年轻,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懂。但是,看到十几岁的孩子没了妈妈,我就觉得心痛。丈夫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照顾家里人是分内的事,没什么可避讳和计较的。”梁瑞琴说,丈夫见她这样深明大义,自然同意她的决定。
于是,好几年间,梁瑞琴夫妇一直与大伯子父子住在一起,直到侄子成人,大伯子也从丧妻之痛中走了出来。现在,大伯子完全把梁瑞琴当成自己的亲妹子看待,有什么知心话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会对她讲。
C 母亲对待婆婆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她
提到“孝老爱亲”,梁瑞琴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梁瑞琴祖籍原平农村,她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时来到太原,娶妻生女,定居于此。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总要回老家看望家人,即使生活困难,妈妈也总会带点薄礼回去。
上世纪80年代末,80岁的奶奶得了急症到太原治病,随后便住在梁瑞琴家里,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