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兴安县普遍栽培的夏黑、巨峰等传统葡萄品种,肖卷忠早在2001年就开始走差异化发展路线,选种美人指、温克、红玫瑰等小众且栽培难度较高的品种,掘到第一桶金。
当别人也开始跟着种温克葡萄时,肖卷忠又改种阳光玫瑰葡萄、金手指葡萄。去年,这两种葡萄的市场价都达到每公斤百元以上,并卖到香港市场。
葡萄亩产可以达到2000公斤,但肖卷忠只保留约400公斤。产量虽然少了,但葡萄外观更靓、果实更大、口感更好、收益更高。他种出的巨峰葡萄单颗可达13克。
目前,肖卷忠的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0亩,种有11个品种。他还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葡萄商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葡萄面积4860亩,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
在兴安县众多新型职业农民中,肖卷忠只是代表之一。他们通过实践摸索,结合农业专家指导,一系列种植、管护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葡萄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目前,兴安县葡萄种植总面积14.7万亩,年产量达21万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今年7月初,兴安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参加自治区新型职业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培训,50个名额很快报满。报名的学员中,不乏龚嵩立这样有大学学历的农民。龚嵩立说,种田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解决不断变化的新问题。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产业融合“土生金”
职业农民还引导农业“接一连二”或“接一连三”,实现一二产业或一三产业融合互动,让传统农业“老树发新芽”。
崔家乡高泽村农民唐新全种600亩水稻,曾荣膺“全国种粮大户”。2015年,他入选兴安县首位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后,购置了50多台农机具,建起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水稻耕、种、收、烘干、加工等主要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每年对外作业收入超过200万元。
2014年,肖卷忠种了20多亩摩尔多瓦酿酒葡萄,开始学习酿酒。他强调,是正儿八经地“酿”葡萄酒,不是农村常见的用白酒“泡”出葡萄酒或加糖“浸”出葡萄酒。他买了全套葡萄酒加工设备,如破碎机、果汁分离机、压榨机、离心机、发酵罐、储酒罐等,还去天津、秦皇岛等地葡萄酒厂考察学习。
“第一年技术不到家,酿出的葡萄酒酸味偏重。”他说,经过专家指导,第二年的葡萄酒口感有了显著进步。“我已经注册了商标,酒品各项指标也通过了自治区质监局、农科院检测,达到干红标准。”下一步,肖卷忠的目标是正式建立生产线,把葡萄酒做成大事业。
初级职业农民唐亨林则在一产、三产融合方面跟上了时代。他种植160亩猕猴桃、20亩蓝莓,产品超过一半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今年,猕猴桃还未成熟,已经有客商来下单预定。唐亨林准备开个公众号,利用网络销售方式,把产品从田头送到消费者餐桌。
在唐亨林看来,农产品销售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肩挑背扛到集市销售,赚些辛苦钱,这是1.0时代;吸引游客主动下乡采购,这是2.0时代;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粉丝经济,线上订单、线下直供,这才是3.0时代。
职业农民在八桂田野上播种着新希望。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获悉,目前,广西已经初步打造起一支适合本土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全国率先创办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学院,有2.38万名农民评上了“职称”。此举不仅初步解答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农业难题,也推进了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