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法院院长卢伟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在登记后立案前,通过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解决三分之一登记纠纷。”
繁简分流三分之一速裁快审
2016年,余家镇的吴某在一工地打工时发生交通事故,脊髓损伤后瘫痪在床。出院后,失去劳动能力的吴某对工地方及货车司机提起诉讼,立案前的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由于家庭贫困,吴某无力聘请代理律师,特邀律师胡义松通过诉调对接联动平台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在特邀律师免费的帮助以及各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通过速裁快审,吴某的案子很快结案,拿到120万元赔偿金。法院还协调残联,只用两周时间便为吴某办理了残疾证。
胡义松说:“律师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参与调解,能给当事人更多帮助,让当事人感受到有人在帮助他们化解矛盾。”
立案庭副庭长刘洪月告诉记者,如果没猜有速裁快审,由于工地方、肇事方负债累累等原因,吴某很可能陷入长期的诉讼和执行程序当中,而办理残疾证通常也需要半年多时间。
据了解,速裁快审是万州区法院另外一个“三分之一”的重要一环——立案后,通过速裁、小额诉讼等简易快捷程序,消化立案民事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一,实现“快审快判快了”。
为了专注于审理简易纠纷,2012年,万州区法院就将速裁合议庭设在立案庭。今年前7个月,速裁团队的4名员额法官审结案件1395件,4名法官助理庭前调解599件,人均办案249件。
立案庭庭长曾娟以物业纠纷为例,速裁合议庭集中送达、调解、开庭,平均7个工作日能够批量审结,比业务庭办理快得多。
卢伟告诉记者,速裁合议庭就像医院的急诊,办理相对简单的案件;业务庭相当于门诊,集中精力办理复杂案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统计,2016年,速裁合议庭上诉率仅为2.1%,上诉案件中无一改判、发回重审。今年1月至7月,全院新立民事案件9551件,通过快捷程序化解3456件,占比36.18%,同样超过第二个“三分之一”的预期目标。
新型机制做减法而非做加法
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6月27日召开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法委7月10日组织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万州区法院立案前后“两个三分之一”新型办案机制得到好评。
谈起创立立案前后两个“三分之一”工作机制的初衷,卢伟说:“我们之前就已经成立诉非衔接与诉调对接工作中心,积极探索‘便、联、快、解’四位一体的纠纷解决机制。但是,随着案件数量的高速增长,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两个三分之一’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工作方法,既是鼓舞干劲儿的口号,也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机制。”
卢伟告诉记者,万州区法院力争通过“两个三分之一”解决大部分简单案件,所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解决问题,特邀律师就是重要一环。
记者在万州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包括特邀律师在内的特邀调解员名单和简历挂在醒目位置,有调解意愿的当事人均可以免费选择调解员为自己服务。
卢伟说:“破解人案矛盾,探索新型办案机制,要做减法而不能做加法,要做到减量、减负、减压。减量主要是减少进入诉讼的案件量,争取在诉前解决纠纷;减负主要是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减压则是着力减轻办案人员的压力。下一步,‘两个三分之一’办案机制要向行政审判、家事审判、环境司法和人民法庭四个方向延伸。万州区法院已经率先将行政诉讼纳入‘两个三分之一’办案机制,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立案前已经成功调解5起行政纠纷,调解成功率100%。”
本报重庆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