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上,着力研究试行“差异放权”,有区别、有重点、有定向地把握行政许可下放工作的节奏力度,做到放而有序、放而不乱、放而有效、放而受益。
在“管”上,着力探索产品质量动态监管体系建设。
在“服”上,积极摸索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强化生产者质量理念、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发挥媒体质量监督作用的同时,从推动行业协会社会化入手,着力推动社会力量监督,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从而不断完善质量共治体系。
经过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质量提升、质量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技术基础、质量共治七个方面攻坚克难,辽宁初步实现以质量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来促进全省发展的“提质增效升级”的既定目标。
社会共治“辽宁质量”初显成效
2014年至2015年,正值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辽宁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主动适应速度和结构变化,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淡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
从工业“老字号”到“中国智造”典范,从民营服务业到上市公司,让质量工作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全省上下一种共识,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质量总体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2015年,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来到辽宁,对我省2014-2015年度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质量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实地核查,与之相关的省政府部门有30个,横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服务业、卫生计生、工商、食药监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辽宁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4年至2015年度考核结果显示,辽宁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9%,较上年度提高了2.31%。
工程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省有5项工程荣获“鲁班奖”,147项工程分别被评为国家和省优质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服务业质量水平上升明显,餐饮、物流、旅游等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力带动了全省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GDP的占比达到41.8%。
此外,以维护质量安全为目的的“互联网+安全监管”模式正在全省全面铺开,以夯实质量基础为目的的农产品追溯平台,以推进质量提升为目的的一批新举措和新办法也陆续出台,全省质量共治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