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完后,他才把束缚带解开,一用力翻了下来。过了几分钟,他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从舷窗上模糊地照过来。他知道:搜救人员来了。
被挑选为航天员后的数年间,杨利伟和战友们一直过着隐名埋姓的生活,不是学习就是训练,生活半径不出北京航天城。确定为首飞航天员后,他所有的心思也都放在了如何完成任务上面。在太空遨游的时候,他更未想过自己回来后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我一出舱,整个人傻了,为啥傻了呢?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杨利伟对出舱时的热闹场景记忆犹新,“人老多了,哪儿哪儿都是人,有牧民,有记者,有武警战士,有公安干警,还有搜救人员。”
“我没事儿,甭扶我。”杨利伟谢绝医监医保人员的搀扶自主出舱,随即被人海包围起来。
看着这个欢迎的热闹场面,杨利伟内心里也是非常高兴。虽然离开地球只有短短的一天,他却兴奋得像久历飘泊终返故乡的游子一样,向身边欢呼的人们不停地挥手示意。
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杨利伟,你说句话啊。”
杨利伟脱口而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在那个场合,那个时候,只有这句话能代表我的真实想法。”杨利伟说, “这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更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200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会上,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杨利伟仍说,“航天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群体。
他说,他后来才知道,飞船入轨之后,发射场的零号指挥员如释重负,一下子瘫在座椅之上。
他说,他进入太空后,很多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哭得稀里哗啦,像个孩子一样。
他说,直到火箭发射的最后一秒,翟志刚和聂海胜作为首飞梯队的一员,作为飞行任务的备份,仍在时刻做着随时飞行的准备。
他说,直到今天,他的战友中还有一些人从未执行过飞天任务。他们现在都50多岁了,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载人航天事业。如今,有的退出了航天员队伍,有的仍在默默参加着严格的训练。
他说,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他首飞的背后浸透了几十年来几代航天人的心血。
“他们,都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当前社会尤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利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