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石桥镇的妥乐村是世界古银杏之乡。如今村里将1451棵古银杏树入股旅游公司,农民既能从公司门票收入中获利,又能通过出售自家的银杏果增收,银杏树成了“摇钱树”,村民对其保护之心也随之加强。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则将351亩集体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旅游度假区,占股30%,所得收益的50%再分配给780名村民,50%村集体积累,村集体每年分红150万元,村民分得75万元,人均961元。对于同样植被绿、气候好、历史资源丰厚的我省陕南村落来说,贵州有不少可借鉴的地方。
而对于确实不适合发展产业的,六盘水市通过政府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城市停车场、商铺、集贸市场、广告位等公共优质资源,通过股份合作,让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实现贫困群众异地置业。
引入企业,让“蛋糕”越做越大
推进“三变”改革,引入适合的经营主体很关键。认识到这点,六盘水市为了将“蛋糕”做大,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通过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现企业与“三变”改革村的产业无缝对接。
六盘水市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机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一村一社”工程,通过“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强“三变”经营主体。对于体量较小的企业,对其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乡村,采取多种方式和激励政策,把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引进来,一时引不进来的由县级平台公司进入。同时,鼓励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回乡兴办创办企业,共同做大产业“蛋糕”。去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66个。
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也在当地政府的考虑范畴。六盘水市对“三变”确定的产业,实行县评审、市报备的“风评”机制;针对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可能遭受的灾害,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结合起来,通过财政投入500万元农业保险资金,撬动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还各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风险补偿。同时,规范“三变”流程,帮助经营主体完善法律治理结构,加强财政、审计、舆论和社会监督。
通过改革,全市农业生产增效明显,粮经比从51:49调整为32:68;农民生活显著增收,农民股东年户均分红1700元以上;村集体积累大幅增加,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2.85亿元,收入最高的达1031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