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模式上又分四种。一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统一负责民宿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和提供劳务获得收益,如大石窑村的“百里乡居”。二是合作社作为投资主体,负责闲置房屋的收集和建设,聘请专业公司负责运营,村民能享受分红。如东龙湾村的“左邻右舍”。
值得一提的是,延庆还为当地人才参与民宿建设搭建平台。如第三种IP升级模式,政府引导星级民俗户和特色业态建设“世园人家”,帮助聘请专业公司为有意愿的民俗户进行设计,民俗户按设计改造,直接升级为民宿,满足2019北京世园会接待需要。目前,正在太平庄村和火烧营村试点。第四种创客模式,通过政府出台政策,吸引新农人、本土人才等回村创业。目前已吸引李晓霞等一批创客返乡。
快速发展
呼唤行业规范
截至今年5月底,延庆区已营业的6处民宿,接待游客2.6万人次,收入597万元,人均消费230元,是延庆区2016年乡村旅游人均消费的3.7倍。
民宿的发展成为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让闲置资源成为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源泉。
民宿酒店,只是京郊乡村旅游升级的开始。
“按照台湾的经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三大支柱:体验民宿、观光工厂和伴手礼产业。”李永萍表示,有了精品民宿,政府部门还要大力推动观光工厂和伴手礼产业发展,观光工厂可以是传统产业升级,可以是非遗项目转型等,为住宿客人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和产品。
更为紧迫的是,政府要抓紧制定相关标准,为快速发展的民宿酒店产业提供规范。
“比如环保问题,云南的大理和洱海,就因为出现环保问题,大面积关停民宿,这一定是前期无序发展带来的后患,恰恰是我们北方发展民宿产业可以借鉴的。”原乡里民宿品牌创始人、建筑设计师曹一勇表示。
“政府要做的更多地是去引导,更早地出台有关民宿的法规、政策、细则等。民宿是非标准化住宿产品,从技术角度,没有国家规范。”曹一勇告诉记者,比如消防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南方的德清地区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个标准,这对于民宿产业的长远良性发展一定是有好处的。
《北京市旅游条例》于8月1日起实施,条例强化了民宿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首次界定了民宿的概念。北京市城区民宿和乡村民宿的具体管理规定,将于明年8月前制定推出。
密云的山里寒舍,怀柔的国奥乡居,房山的姥姥家,门头沟的紫旸山庄……不只延庆,一大批京郊民宿的涌现,正在助推京郊乡村旅游升级,进入民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