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制度优势。
近年来,面对突发重大事件,我国不断完善应急机制,提升保障能力。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正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同时,在突发重大事件到来时的及时响应和统筹协调,在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高效联动和团结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才会有这样的信念和能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万众一心、从容不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确保能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打破“口号喊在嘴上,制度钉在墙上”的陋习,解决“有心无力”的难题,依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治理能力提升。
“进入灾区之前,我们已经准备好4条航线,会根据天气和微重伤员的情况合理选择航线进行援救。”8月9日,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部队出动4架直升机,进入九寨沟震区转移伤员。陆航部队下午4点接到伤员,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伤员即被安排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24小时内完成6万余人疏散转移,部队、公安、武警、医疗、民政、交通、电力、通信等各方交出了科学救灾、协同作战、构筑陆空立体的安全疏散网络的高效答卷,反映出中国应急救援在“一案三制”方面的进步,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而这张答卷背后,更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201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今以召开37次小组会议,出台超过1200个改革方案,从医疗到文化,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创新,深改会议涉及数十个改革面。一系列改革方案的落地和务实举措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能力保障。
祖国是人民最坚强的依靠。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担在肩上,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增加的信念与追求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不仅用科学理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前推进,更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