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并非特例,一些久坐“冷板凳”的学科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转暖”趋势,成为不少考生主动追求的“香饽饽”——今年,四川考生小胡同学婉拒了名校金融专业抛出的橄榄枝,一心报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云南高考文科第二名小刘同学则志在钻研古生物学,令这个曾因“一个人的毕业合影”广受关注的“冷门专业”后继有望。
“冷门专业”的升温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学生小田从小就是天文爱好者,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她大量阅读天文学方面的书,参加多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天文竞赛,在小升初过程中凭借天文特长被北京101中学录取。小田说将来读大学希望选择天文专业,父母也表示“特别支持”。
考生专业选择的群体偏好体现了社会的思维方式,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对于“长线学科”走红现象,罗志敏这样解释深层原因:“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开设专业在30多年间几经转换,使得民众看待专业、选择专业的心态趋于成熟。基于此背景,考生选择专业时的短期功利性目的在逐步弱化。近几年,他们的视角更长远,更愿意结合本人的兴趣或志向来选择专业。”此外,很多高考生已将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业发展规划,为投身“长线学科”准备了充足的时间预算。
冷静对待“转暖”现象
虽然“长线学科”出现转暖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科在公众认识中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热门”。
高爽分析指出,虽然报考天文系的学生数量激增,但国家批准的招生人数和就业岗位并无显著增加,“以北师大为例,天文系自主招生要求申请者具有相关活动经历,而这在现阶段尚未具备在全社会普及的条件,符合条件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与此同时,虽然通过媒体的努力,天文学相关内容的曝光度提升,但公众对其领悟程度有限,甚至有较大误解,普及天文学科真实面貌仍任重道远。在采访中,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小九同学坦言:“因为喜欢看星星而学天文学,你会失望的。”
从长远来看,我们还要冷静对待“冷门”学科“转暖”现象。“冷门专业”的发展,光靠“走红”远远不够,更需要教学双方付出长线努力。罗志敏说:“高校要选拔出、招得到、培养出适合此类专业的学生,要做好专业性质、特点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的宣导工作,让广大考生及家长知晓。同时要保证过硬的办学质量,让学生能学到该学的东西。”
业内专家表示,对考生及家长来讲,面对选择应三思而行,毕竟“长线学科”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更多付出才能学有所成,倘若半途而废,不仅为自身学业发展留下遗憾,对“冷门专业”本来就较为稀缺的教学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原题为《从难招满到获追捧——由天文专业转暖看“长线学科”走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