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崔崑考入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一门心思就是读好书。他介绍说,“汽车、加工机床、动力都是机械系,一个专业就是一门课程。第二年我就得了全系第一。”
1948年,崔崑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钢铁成为工业脊梁,而高性能特殊钢,更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但是,当时的武大并没有这个专业。那是1958年的春天,说去苏联学习,将来回来能够把这个专业办好。崔崑了解以后莫斯科钢铁学院应当是苏联该专业最好的学校,他就在那待了两年,一方面听些课,另外还做些实验研究。
崔崑毕业照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那时,我国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却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有些学校能买的帮着买,买不到的盐炉实验就自己动手做。在苏联带回一些图纸、测试仪器。”
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往往一盯就是一个通宵。崔崑介绍说,“如果温度高一点,就停一停,温度低一点就把闸合上去。靠手动来控制,比较难。要聚精会神。”
而每一场实验,崔崑都坚持亲自在场。崔崑说,“超过10度实验就不够准确,影响实验结果,这个不准就前功尽弃。”
崔崑在实验室
1964年,新中国成立第15个年头,崔崑带领同事建成了装备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打破了国外垄断。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全国各家单位试用,乐此不疲。那时火车挤得不得了,有时没有位置坐,更不用说卧铺。崔崑有几次都是站着,从北京一直到武汉,他尽量不喝水,避免去厕所。当时他想如果托运会很麻烦,因为一点点钢筋都要办手续。所以就自己带着去,省事。
崔崑先后研制出十种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模具钢,在数十家工厂得到应用,按当时的标准,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两亿多元。学生熊惟皓说,如今已经92岁的崔先生,依然不断关注着学科新动向和新的研究方法。“他现在还在关注着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并且经常和我们讨论这个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