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建工集团日月大道的综合管廊工程装配工厂里,集团项目工程技术部技术主管宗文彬告诉记者,这里是成都市首个在市政建设中使用预制装配生产的项目。
据了解,目前管节的预制生产成本比传统的建设方式还要略高,那为何还要选择预制装备式施工?
“传统隧道施工中,隧道开挖后,还需要工人在建筑工地现场搭起钢筋,搅拌、浇筑水泥,噪音和尘土污染都很大。”而在使用预制管廊,能大大降低污染。此外,工厂标准化生产出的管节,质量和精度也大大提高。“是一种更加‘绿色’的施工方式,建设周期将缩短约三分之一。”宗文彬说。
32个在建项目试点多项技术
根据有关规划,至2020年,成都将建设管廊约200公里;2025年建设约500公里,基本形成区域骨干地下综合管廊线网;全域成都将最终建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形成“双核、十四片”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在织就这张网络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少先进技术:成洛大道地下管廊采用BIM设计,管廊智慧化;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试点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下层舱室设置雨水排洪舱等等。
不过,难题也不少。“例如在老城区采用盾构法施工时,由于既有道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线的临时迁改回迁工作量庞大,此外盾构井要求占用较大的地块,用地问题较难解决。”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一些建好的管廊,管线入廊后收费标准的市场协商工作也推进艰难。供需双方对于入廊价格的共识还未真正达成。“理论上只要是修建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道路,管线都将进入地下综合管廊,但目前还未实现。”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