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败,让博尔特走上神坛,也走进了寒不甚寒的孤独。
“没拿过冠军的人斗志最旺盛,而我到了最高的地方,却陷入找不到动力的困局。”BBC曾推出记录博尔特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到里约奥运会期间的纪录片《我即闪电》。其间,他曾多次表达过对退役的渴望,“一开始跑步是为父母还债,后来想给他们买好的,然后想给自己买好的,争取一个稳定的未来。但现在我都有了,我还要证明什么?”回归正常生活状态,是博尔特在和自己对垒时,向放弃倾斜的借口。
“他去哪儿都只能待在酒店和训练场,购物?旅游?好像和他无关。”博尔特的好友恩杰透露,这对喜欢热闹、有些懒散的博尔特而言,是种折磨。纪录片里有一段博尔特在酒店房间自拍的画面,他站在自动滑板车上不停转圈,跟着手机里牙买加的音乐投入地哼唱,却不在调上,“我睡不着,也不知道说什么,或许我不该唱歌,因为我五音不全,可我想让你们知道我无聊时都做什么。”
早睡早起,对博尔特是难题。即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米大战前夕,他也精力旺盛到需要教练米尔斯捶墙怒吼:“小子,该睡觉了,明天要比100米。”平日训练若早晨6点起床,他总会提出“睡到10点”的愿望。不爱训练和懒散的态度,加上脊柱侧弯的毛病,甚至短跑选手中少见的1.95米的身高,都曾让博尔特的父亲怀疑他能否成为职业运动员,博尔特只对父亲说了一句:“你不懂我在跑道上的感觉。”
虽然,现实中的博尔特更像一个需要监督的孩子,但只要一个原因就能让他勇往直前“我讨厌跑在别人后面”。 在恩杰印象里,博尔特只是“不喜欢输掉比赛,天分让他不用太狠地训练就能获胜”。博尔特的跑步天分在12岁显露出来,当地一名牧师偶然间听到博尔特与另一个孩子争论谁跑得更快,于是决定让二人比试一场,“我会请赢的那个孩子吃一顿午饭。”豌豆和炸鸡成了博尔特那天的午餐,牧师告诉他:“如果你今天能赢,那么你一样也能赢过其他所有人。”
博尔特或许天生就属于跑道。他至今记得参加2002年青少年世锦赛时的景象,当全场人呼喊他的名字时,16岁的博尔特紧张到穿错钉鞋,踩着起跑器浑身无力,“可枪一响我就全力冲刺了”,这种专注从当时瘦得像竹竿一样的少年身上一直保存至今,“我一比赛就特别专注,那时在同胞面前赢得世界大赛金牌就是开始,这次冠军成就了今天的我。”
尽管满脑子想着放假,可一旦确定目标,博尔特就表现出听话的一面,“父亲告诉我要重视纪律。”因此,当米尔斯从博尔特那儿得到肯定答案后,契约就默默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