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所强调的问题导向,关键是要针对学员的困惑。这是说,教员要想讲好课,首先就得对学员有何困惑做到心中有数。问题是我们怎样知道学员的困惑呢?当然是到学员中去调研,要是不调研,闭门造车,讲课难免会放空炮。说到学员的困惑,具体讲有三方面:一是在讲题所涉领域学员目前尚未想到或者想不清楚的问题;二是学员想到了但普遍存在误解的问题;三是学员想到了而且也想对了,但不知道如何分析论证的问题。我们常说理论要联系实际,对讲课来说,其实就是理论联系“问题”,这里的“问题”,就是学员的困惑。
以上三方面问题清楚了,有了问题导向,讲课也就有了针对性。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寻找学术接口。用学术讲政治,需要我们先将现实问题转换成学术问题。只有转换了,才能用学术去分析,否则,你有再多的学问,也会使不上劲,而且理论和现实很容易成为“两张皮”。
举例说吧。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个理念是“开放发展”,你怎么讲“开放发展”?如果你只是讲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显然不是用学术讲政治。但如果我们把“开放发展”转换为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学就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框架,我们就可用这些分析框架讲“开放发展”。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同一个现实问题,大家寻找的学术接口可能会不同,这很正常。
找到了学术接口,我们就可构造学理框架。所谓学理框架,简单地说就是学术分析的逻辑结构。科学的任务是揭示规律,而规律的表达通常包含假设(约束条件)与推理(结论)两部分,这样看,学理框架是一个逻辑推导体系。引用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不算用学术讲政治,只有用一套学理逻辑体系把问题讲透彻,才真正是用学术讲政治。
学理框架从哪里来?可以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马列经典著作。马列经典是我们党的理论源头,也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本学科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学理框架。三是自己创建。如果你讲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经典著作没有现成的学理框架,那么你就要自己研究、自己创建。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央党校“用学术讲政治”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编辑,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