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中,有乾隆帝御笔《阅海塘记》卷,此卷《阅海塘记》书于乾隆第三次南巡途中,乾隆当时52岁了。卷中细细总结了从神禹到而今的治水理念及经验教训,并在实地考察杭州沿海塘坝一一履视测度的基础上,阐明柴塘与石塘对于治理海患的不同作用与利弊得失。
六到浙江,六巡海塘
清代塘工,始于康熙后期。当时,风潮频发,历代修筑的海塘塌陷甚多,临危修筑海塘的正是日后乾隆帝的师傅,时任浙江巡抚朱轼。但朱轼修建的石塘却由于继任者修理不善,在雍正十三年被风潮全部摧毁,这是乾隆即位时面临的情形。
乾隆即位后,将治水视为毕生奋斗之理想——不惜帑金,修筑鱼鳞石塘,实现 “一劳永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保和殿策试天下贡士时,他出的题目就有关钱塘江海塘。
“若夫陶庄之河,引溜北趋……海塘之筑,一劳永逸,要未尝非疏瀹与堤防并用。朕数十年临视图指,不惜数千万帑金,以为闾阎计,大都平成矣。”
来杭州,乾隆必然要视察钱塘江海塘。第一次南巡,他登上六和塔观看了钱塘大潮。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帝开始亲自在海塘亲自监督工程,史料上记载“杭属塘工勘建、柴石料诸事宜,曾与封疆大吏目击手画”。
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浙江海塘盐仓一代鱼鳞石塘已完工,但章家庵以西,只是藉范公土堤一道卫护,不足以捍御海潮。乾隆皇帝下命令拨给督抚部库银500万两,再加上以前发给的各项帑银等,限5年之内,按轻重缓急,依次一律接建石工。当年底,便修筑海塘2900多丈。
接筑石塘的工程竣工后,浙江海塘工程也最后完成。它全长800余里,和从金山到常熟的江南海塘相连接,捍卫着长江三角洲一带全国最繁富的经济区域。
为什么要笼络江南读书人
乾隆初巡杭州,即登观潮楼阅兵,第二次南巡亦在钱塘江边检阅水师操演。
杭州在清代建有满城的军事重地,常年驻守着八旗军队,乾隆帝共三次在杭州阅八旗兵,务令其“技艺精强,以复满洲旧习”。至今,我们仍能看到一套八旗绵甲,这是乾隆帝为训练及校阅军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制,由江南杭州织造局承造。
他对浙江的民风、人文印象甚佳,六次南巡,发掘了不少人才。南巡期间,乾隆对“培养士类”做了大量工作。既增加生员名额,也从敬献诗赋的士子中选纳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