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海口地下管廊在施工中还使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缩短了施工时间,并将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研制了3D打印技术,未来可直接打印管廊;使用了机器人检测技术,对管廊进行各种检测。
在海口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建设者克服天气、交通、地质等多种不利因素,确保施工顺利推进。
在其重难点椰海大道路段,7.1公里长的管廊施工就在城市主干道进行。中铁四局四公司海口管廊第二项目部项目经理王充介绍,该路段有四“最”——开挖最深(挖深达12至15米)、地层最复杂、管线最多、交通压力最大。该路段于2016年开工后,根据道路宽度,创造性的采取双层四仓模式,成为全国首创。
走进椰海大道地下管廊,巨大的廊体令人惊叹,两层的管廊中分设了高压仓、燃气仓、电力仓和综合仓,每个仓都有一人多高,管廊内部的排水、通风、消防等设施正在安装中。
在另一个施工难点海口老城区盐灶管廊现场,这里要与棚户区改造的其他工程相协调,同时在拆除旧楼、混凝土运输、周边住户休息等问题也需要解决智慧。中铁四局一公司海口地下综合管廊第四项目部书记罗文斌介绍,盐灶管廊采用“缆线型管廊为主、支线管廊为辅”的方案,有效解决了老区管廊落地难问题。
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工人在南国烈日下辛勤劳动,负责现场施工技术的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海口地下综合管廊第二项目经理部工程部长王翔从2015年从高铁建设现场来到海口,他把在高铁施工的高要求带到管廊施工中。“比高铁更严格,更紧张”王翔说的质量控制小组一共12人,分成4个小组监管600多名工人11个工作面。王翔说,海口管廊难点在于工程紧,交通复杂组织难度大,他和同事要不停检查模板线型、钢筋间距、预埋件位置等问题,以满足施工图纸的需要和规范要求。
钢筋工张玉松是工作在最一线的管廊建设者,他主要负责钢筋的绑扎、焊接、搭接等工序。张玉松每天配备防护眼镜,身穿焊接长袖,戴着防护面罩和手套,脚穿绝缘鞋,“第一次来到海南工作,环境不算差,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休息。”不过就算灵活掌控工作时间,在海南的骄阳下,张玉松每天的工作服也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在施工企业的努力和海口市政府的保障下,海口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截止上半年,建成廊体27公里,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电力、通信、燃气、供水、污水等五大类管线入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