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唐山,科创企业正在为当地经济优质增量“做加法”。作为中国最早研制特种机器人企业之一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近期正式启动了特种机器人国家级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年产特种机器人1.5万台的制造能力,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增科技型企业、科技“小巨人”分别为7568家和242家,累计达到9.36万家和4135家。全市139家众创空间进驻创业团队4150个,注册初创企业2408家。
各领域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继续走向深化,在产业、生态、环保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后,又在更多领域取得了进展。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延伸监管的医药园区。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项目95家,总投资逾297亿元,未来将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三地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7月,京津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年—2030年)》,成为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
记者注意到,规划围绕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包括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等13项重点工程,其中多项重点工程将由京津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配合,于今年组织实施。
7月10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和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三方面明确任务,并提出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那里集聚。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地经验来看,中关村科技园作为创新旗帜的集聚作用明显。同时,中关村科技园有着良好的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氛围,对于实现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的定位有着积极意义。(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