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这些年你一直在演“新老戏”,怎么看待外界争议的声音?
李宝春:别人说了,我就听呗。这是我父亲给我的提示,他说要做戏,你先得练练听人家的意见,挨骂也不脸红。哪怕他全都胡说八道,你要能听进去,借题发挥他一点点有用的地方,对你就有用。
你别以为听进去容易,其实不容易,如果他全给你否了,你就晕了,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也给自己一个提示,别把自己全否了,要转弯抹角地改,丧失自己的基础不行。现在都实行跨界,你不能跳出去,你只能跨出去。跳出去就找不着家了,回不来了。
■ 谈推广京剧
不上娱乐节目 佩服王珮瑜
新京报:你有没有想过上娱乐节目,或者演影视剧,来推广京剧?
李宝春:娱乐节目我是不能碰,也不想碰,不适合我这种。最好是那种小鲜肉,有话题的。电视剧我不排斥,前年我还演出了连奕名导演的戏《回马枪》。我提了两个条件:第一,我不演好人,好人你找小鲜肉;第二,拍摄时间别长,我还得演戏呢。拍摄时间不长,但我想着得演京剧,到最后就求他快让我在电视剧里死了吧。这段经历也有收获,越演到后来我的戏曲程式动作放下来了,开始演的时候身上老绷着,跟上白虎大堂似的。
新京报:近些年,大陆这边的京剧青年人也在尝试多种方式推广京剧,比如王珮瑜、凌珂,用现代方式来包装骨子老戏,你怎么看?
李宝春:我很佩服他们这群人,不管说传播也好、传承也好,都有争议,但是有争议才有话题,有了话题大家才愿意去看。我最佩服她(王珮瑜)什么呢?她正像我父亲说的,她对自己有一个很准确的解析,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要往哪里走。不能老跟着人家走,要走一个跟大家不同的风格。她的模式能展现自己的特长,那就好。我父亲说过一句话,不怕练功苦,就怕苦练功,要是没脑子,你把腿压到这边来,也没用。就是说我们演员得灵活,得有脑子。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