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要轻易放弃你的专业
人做选择的时候要选准,别放弃自己的追求。
新京报:很多观众也挺关心,你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怎么就选择远赴美国了?
李宝春:我那个时候从《杜鹃山》剧组调到了中国京剧院,就是想在父亲当时的那个环境学点东西。但那个时候各个院团都在调整,我跟杨春霞就组了一个小队四处去演,像《战太平》《打金砖》《野猪林》《挑滑车》老演,那一段时间是我对传统戏体悟最大的时间,也是传统戏提高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有一个新政策不允许“走穴”,就给叫停了。你可以在家待着,但不能四处去演。在这个空当,美国的朋友、亲戚就请我去美国走走、开开眼,我想闲着也是闲着,就去了。这一去就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轨迹。今天总结起来,当初我也曾想过回来,在那儿有两点让我体会深:没价值、没地位。当初在样板戏剧组,我还算一个主演,到了那儿挫折感很强。我也有心回来,还给院里写过信,当时院里还在调整,院长让人给我带个信,说你在那儿学点东西,现在回来也是这样耗着。
所以,结合我的经历,我也曾劝过年轻人,人做选择的时候要选准,别放弃自己的追求,再就是不要轻易放弃你的专业。我父亲也说过,你要是放弃了,改行了,你总在人家后面,你学不过人家。
有一次,我跟学生们说,人都有后悔的事,我今天说后悔的事,你们以后就不要像我。我最大的后悔是什么?就是为了眼前的小利放弃了长远的打算。我在洛杉矶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教好莱坞演员武功,这个好赚钱;另外一个就是去美国艺术院校上学,可以申请奖学金。最后,我选择了去赚钱,后来悔之晚矣,钱是赚到了但我的价值在哪儿?后来我就走了,去纽约,去华盛顿,我想保持自己的这个价值。之后也开过冰激凌店,没事就在仓库吊嗓子、练功。一直到1990年,我去台湾演戏,在台湾辜(振甫)伯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在台湾演戏有利有弊,不像在大陆的京剧院任何条件都创造好,在台湾什么都得自己来,自己写,自己导,自己演。这让我吸收了很多,弊也有,就是很清苦。有人说,你写的剧本文学性不够,我说就是文学性不够,因为我不是写剧本的,但我写出来的生动,有弱点可以加强。我也不是导演,但我可以去学。
4 面对争议,别把自己全否了
要转弯抹角地改,丧失自己的基础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