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5年,晋国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灭掉虢国。这时,晋军说要休息几天,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无疑心地应允了。几天之后,晋献公亲自来到虞国,约虞公一起去郊外打猎。为了显示排场,虞公将驻守都城中的兵马全部调出来随同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晋献公眉开眼笑地对虞公说:“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不仅借给寡人一条兵道,而今还以国家相赠。寡人来到虞国就是要亲手取回寄存在你这儿的‘屈地良马’和‘垂棘之璧’两件宝贝呀!”贪婪的虞公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国家,连他本人也做了晋国的俘虏。历史事实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
古代廉洁文化既蕴含着可贵的为官智慧,又具有良好的教化和警示作用。当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珍贵的廉洁文化遗产,用廉洁文化涵养清廉觉悟。
自觉,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有了“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的认识,从而提出“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名句。他认为净化心灵,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廉洁奉公,是为自己确定的为官宗旨。由认识到行动,包拯为官35年,始终自觉保持廉洁。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明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表明自己坚定廉洁自信。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西北郊石门有一泓山泉,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晋安帝时,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朝廷欲革除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早就听说过石门有一个“贪泉”,以往路过这里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白,宁肯忍着口干舌燥之苦,也绝不饮“贪泉”水。吴隐之为官清廉,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经过石门,特地来到“贪泉”边,一面酌泉而饮,一面赋诗《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诗的译义是:古人传言此泉水,一饮就生贪婪心。试使夷齐饮此水,终当不改清廉心。
后来,吴隐之在广州任上多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却是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皇帝诏书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吴隐之任职期满乘船离开广州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行囊萧萧,船舱空空;他妻子偷偷带了一斤中药沉香,吴隐之发现了,十分生气,把它丢到河里去。吴隐之对自己充满着廉洁自信,所以他饮“贪泉”而不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