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山下“两个样”
盛夏七月,走进位于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县木黄镇芙蓉村,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新房耸立在笔直的柏油路旁,四周青山环抱,清澈透底的芙蓉河从村前潺潺流淌。干净整洁的村级步道两侧,桂花树青叶正吐,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沿街四起。
在芙蓉新村,印江供电局木黄供电所员工正在对芙蓉新村的两台200千伏安和315千伏安变压器进行定期检查和测温。
“今天主要是对芙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来的小区线路设备进行检查,了解用电情况。”印江供电局木黄供电所所长张羽孟说,以前该村月售电量才2万千瓦时,现在每月平均电量有8万千瓦时。
搬迁到芙蓉村来的村民多数来自坪所村,坪所村坐落在半山腰上,是一个极贫村,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不仅交通不变,还时刻担心生命安全。
年近60岁的任祖友老人说:“我们坪所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交通也不方便,要买点东西,都是肩挑背扛,更关键是电压不稳。”
近年来,坪所村被列为地质灾害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2014年陆陆续续280余户农民实现了易地搬迁,让老百姓从半山腰上搬到了平坦的新村,住上了新居。
谈及过去与现在有啥区别?任祖友老人笑哈哈地说:“过去不仅全是简陋的瓦房,而且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影响。自从搬到了新房,不仅安全了,而且漂亮,心情舒畅身体好。”
印江县坪所村属扶贫重点村,那里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0.21亩,年收入不足1500元。2014年,印江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入资金,采取统一规划的方式,移民搬迁户在规划的木黄镇芙蓉新村集中建房。
在易地扶贫新村的芙蓉旅社,任祖友老人的爱人正在忙着磨黄豆,开始了新一天的豆腐作坊。
“现在搬下来了,电也比以前稳了,做点小生意用电也方便了。”任祖友老人说,以前在山上,什么都做不了,就连电灯都是一点黄丝丝,就不要说磨豆腐。现在每年我老两口可以有12万元至13万元的收入。
之前,去供电所交点电费,路费比电费还贵。在山上,小病拖,大病扛,实在不行了,乡邻组织人员送往乡镇医院,往往是因路程远影响了病情!
“现在看个病到镇医院也近了,离县城也不远很方便。居住是家宽窗亮,水电到家,有电视有洗衣机,有的还安装有热水器,政府还安上了路灯,白天黑夜一个样,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任祖友老人说,现在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现在的日子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