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它是一台4—6米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但不具备成像观测能力。而国内具备成像观测能力的通用型望远镜,最大口径仍然只有2米级。这与世界先进水平差了不止一步,因为国际上8—10米级的望远镜已经有13架。
“理论上讲,光学望远镜的口径越大,观测的精度和灵敏度就越好,因此可以观测到的信号也更遥远、更微弱,获得的天体图像质量也相对更好。”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承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样就有更多机会发现原来不知道的、隐藏在宇宙深处的天体。
然而,为了进行比较前沿的天文研究,获得更加清晰的天体图像,国内天文工作者不得不去租用国外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而且要支付昂贵的租金。
“国外望远镜也不一定能租上,有时只能使用别人释放的二手数据。这些数据里的‘金矿’通常都被挖完了,只能挖掘剩下的。”刘博洋说,这样容易失去和国际一流天文学研究进行竞争的机会。
12米,要通用而不要巡天
如此一来,建造一架口径更大的光学红外望远镜,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去年年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其中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被列入优先启动的10个项目。
《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一架12米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具备多目标、暗天体高分辨成像和光谱观测的精测能力。这意味着,这架12米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将是一台通用型望远镜,而不是LAMOST那样的巡天望远镜。
“巡天望远镜是粗略而广泛地去观测,观测的精度不高,但是可以比较高效地对大量天体进行‘普查’。”刘博洋介绍,而通用型望远镜一般是精测,分辨率和灵敏度都比较高,用巡天望远镜看到值得研究之处,可以再用通用型望远镜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