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口腔医学的曹硕,13岁时曾参加一美国游学项目,寄宿家庭的家长是一名牙医,在他影响下曹硕对口腔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家长周艳波说,出去看看,让孩子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
只要是为了孩子,现在的家长“不怕花钱”,怕的是“花冤枉钱”。汤皓元的妈妈张子玉直言,游学市场服务良莠不齐,不少产品仍以“游”为主,“学”只是个噱头,很多同事小孩参加之后收获并不大。
著名咨询机构益普索发布的《2016年国际游学白皮书》数据显示,家长和孩子对出境游学的学习安排满意度仅为40.8%,一些游学基本是“游学校”,即到外国著名学校参观,另外一些项目则以国际课堂为特色,主要是在国外进行英语强化外加旅游。一些家长反映,很多游学团纯粹就是组织学生们在名校合影、到商场购物,“花费比自己带着孩子出国旅游还多”。
细化规范管理,
家长需理性对待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出境游学需求大、市场火,各类组织者不断冒出,其中既有旅游机构也有教育机构,还有二者相互融合的新兴机构,让人眼花缭乱,这当中还存在不少监管漏洞。
为了规范游学旅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和推动游学旅行健康发展,今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并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不过,对于游学市场的规范监管,不能单靠旅游部门。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规范游学市场,关键是尽快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加大教育监管,以“学”和“获”为依据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相关游学机构,确保游学质量。
部分国家成熟的海外游学监管办法值得借鉴。在日本,主办单位必须在游学前做好活动规划,阐明活动目的和预期教育成效,务必在出行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结束后对每个细节作出评价;在美国,游学夏令营领队老师须参加相关资质培训,持证才能上岗。
对众多家长来说,让孩子出国看看的想法不错,但海外游学的“功效”未必如商家宣传的那么神奇,应理性对待、量力而行。游学,是让孩子通过体验不同文化、生活和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应结合孩子特点、需求,与其充分沟通,才能真正让孩子“游得出去,学得回来”。
实习生 尤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