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是耄耋老人的权启爱回到了杭州,同样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许勇泉,在磐安县委组织部邀请下,接过产业扶贫的接力棒。眼下,他正努力在乡里培育一家制茶厂,“有了茶厂才能提高茶青价格,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正是在权启爱、许勇泉两人的带动下,双溪乡茶青的平均价格已经涨到了每斤约80元,茶园面积从原先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了6200亩,产值从约200万元增加到约2000万元。
不单在茶产业领域,磐安县委组织部通过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团队作用,开发科技项目263项,引进新品种196个,建立各类示范基地1.5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技扶贫——
专家团培育本土人才
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产业扶贫项目红红火火,可背后的隐忧也不容忽视:省里、市里来的专家总是要离开的,之后谁来指导磐安农户?毕竟,在农技等不少领域,本土人才匮乏依然是磐安扶贫工作的一大短板。
看到了这一点,磐安县委组织部进一步挖掘“希望之光”专家团队的潜力,要求磐安当地的受援单位利用专家团队开展“传帮带”,做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培育出一支“不会走”的人才队伍。
48岁的磐安县大盘山管理局科教处处长陈子林便是这样一位由省里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磐安本土人才。别看如今他已是磐安鼎鼎有名的中药材专家,可就在10年前,陈子林在中药材领域还完全是个门外汉,甚至连认识的中药材都没几味。
那时候,省中医药研究所专家浦锦宝来到磐安,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药用资源保护工作。陈子林就跟着浦锦宝学习。陈子林知道,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我们磐安本就是中药材之乡,可高端的中药材产业人才却很少,如果没有专家引路,平时根本摸不着门道”。因此陈子林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每次浦锦宝来磐安,陈子林都跟着满山遍野地跑,做中药材本体调查。“一年下来,大盘山跑了几十趟,药材认识了个遍。”之后数年,浦锦宝还带着陈子林在磐安建立了多个中药材示范基地,进行了三叶青等难度较高的中药材人工栽培研究。浦锦宝不在磐安时,磐安中药材栽培基地里的研究就由陈子林来执行。按照浦锦宝事先做好的研究方案,陈子林进行种植、采样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慢慢地,陈子林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