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记者细心研究,身旁一位长者笑了,对记者说道:“这个是仿制品,真品在楼上展出呢!”老人须发皆白,突出特点是头发根根直竖,二目笑起来时,像是一双新月,这一形象就此印到了记者的脑海里,以至于此后翻看文物考古资料、图片时,在诸多的专家合影中,一眼便能认出他来。
一旁的年轻工作人员笑着介绍:“可巧了,这是我们的老馆长,今天是来查资料的,不然请还不见得能请到。”
老人叫邹宝库,是我省文博领域元老级的人物,今年88岁,1990年退休时为副研究员,曾任辽阳市博物馆副馆长。老人身体硬朗,前两天在古玩市场淘到一件铜器,上面有一个人名他不熟悉,特意到馆里让年轻人帮忙查找。
老人现在仍然笔耕不辍,刚刚完成一部专著,以文物研究和文献考证为依据,全面梳理了宗教在辽阳地区的发展进程。由于辽阳在历史上长期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著作其实也反映了东北历史的发展脉络。
当年,正是邹宝库将王尔烈百寿屏迎进博物馆。
邹宝库告诉记者:“辽阳当地民间一直有这么个传闻,说翰林府的王家有一扇御赐的寿屏,是个无价之宝。搞文物的当然对这事非常感兴趣,一直想亲眼看一看,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
这里所说的翰林府是当年王尔烈曾经居住过的老宅。此后将近200年间,这座大宅院一直居住着王尔烈的后人,现在这里已经开辟为王尔烈纪念馆。
此前,王家子孙一直非常谨慎、秘密地收藏着这件传家宝,别说博物馆人员访查,当年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日本鬼子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得到这件宝贝。
侵略者们找到王家后人,开出价码:赠送20顷土地,王家不同意。间谍又打听到了宝贝的藏身处,于是提出要将当时已经破旧的翰林府老宅重修一下,以便抢走宝贝,结果也未能得逞。
这件宝贝就此成为传说,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1956年,王家后人从夹壁墙缝中拿出这件收藏了近160年的国宝。
邹宝库说:“转机出现在1960年。有一天,我们突然接到火车站派出所的电话,说是在托运的货物中发现一个屏风,像是文物,请你们来人帮助鉴定一下。”
邹宝库和同事到火车站一看,大吃一惊,说:“王尔烈百寿屏!我们找了那么久,居然在这里出现了。”他们当即将所查收到的文物全部带回辽阳市博物馆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