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可能是她唯一的乐趣。只有在孩子那,她的被需要感才是“满格”的。
小区内大部分老人都是从外地来京帮助照看孙子的,这也是老人之间唯一的共同话题。央广网记者王永康 摄
儿子焦天一总觉得自己心里清楚,没人在家时,孩子睡觉的那俩三个小时,母亲也不会休息,他猜测母亲应该会坐在沙发上拿着平板电脑看剧,打发时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对于马丽鑫而言,做家务才是排解寂寞最好的方式。看到地板上的一根头发,她都要起身捡起来。有时,屋子里空荡荡,手里拿着抹布,转身就不知道自己刚才要做什么。她只能再放下抹布,拿起遥控器,反复切换电视频道,再看看已经熟睡的孙子。但至于电视节目播放的什么内容,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周一、周二、周三,重复。周四、周五,亦再重复。终于挨到了周末……
晚上8点,儿子未归,等。
晚上9点,儿子未归,等。
晚上10点半,失眠,晚睡。
当记者通过短讯方式,询问老人儿子“您知道母亲平时在社区有几个朋友么?”“您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么?”。焦天一的头像迟迟没有跳动。
5分钟后,他回复:“抱歉,真的不清楚。”
“您平时和孩子沟通多么?”
“孩子白天累了一天 不想说话我也理解”
65岁的王素梅与女儿王奇住在丰台某高层住宅小区,高高矗立的三栋粉色住宅楼里塞满了几千人,但对于王素梅来说,这里却只有陌生人。在人员高速流动的北京,用不了几天时间,她身边的邻居就会换上新的一拨。
这和老家邻居间,闲来互相串门的“热络”,形成了天壤之别。
“家里3、4间平房随便怎么走,在这里真是憋啊。”她连距离家门口常去的菜市场名字,都不认得,也记不住。来自四川农村的她不识字,无法乘坐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
没有女儿的陪伴,天安门、故宫她是怎样也走不到的。
白天,当儿女上班时,除了孩子的哭闹声,房间里几乎没什么动静,晚上儿女回来想聊上几句,但看着他们疲倦的神色,老人却又只能选择沉默。“我理解,孩子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说话很正常。”王素梅这样告诉记者。